文章總覽

攝影的矛盾:宣稱與阻礙真實的暴力
攝影的矛盾:宣稱與阻礙真實的暴力

2025/07/15

曾友俞

在煙火秀、演唱會等場合,人們習慣性地舉起手機記錄,卻很少回顧這些影像。這個現象引發了一個根本性的哲學問題:攝影真的能捕捉到真實嗎?本文從時間與空間的雙重維度分析攝影的矛盾本質,指出相機作為介質阻隔了我們與真實的直接接觸,而快門的運作時間更使得攝影永遠只能捕捉到「下一個瞬間」而非當下。更深層的問題在於,攝影不僅無法記錄真實,反而創造了一種被集體接受的「真實」。這種真理產製過程具有暴力性格,因為它宣稱並強制定義了什麼是真實,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無數媒體影像建構的世界中,質疑著我們所處的現實是否只是一場巨大的群體幻覺。

失去的速率因人而異——《櫻花下我記得》的悲傷時間學
失去的速率因人而異——《櫻花下我記得》的悲傷時間學

2025/07/11

沈廢年

《櫻花下我記得》是導演中川龍太郎27歲時獻給亡友的日本電影,以細膩筆觸描繪女主角初海在男友去世三年後的停滯人生。電影透過緩慢節奏呈現她打工度日、無法踏出新步伐的日常,聚焦於細微哀傷的回聲——身著喪服的夢境、想起並肩對話的瞬間。導演捕捉自然光下的明亮景色,與內在傷痛形成對比,呈現每個人面對悲傷都有自己的速率。從春季到夏季,透過蒙太奇展現角色們懷揣複雜情感活下來的樣貌。正如劇中所言,人生或許就是在失去中發現真正的自我,那些瑣碎的生命片段如湖水波紋,構成了生活的連續。引用龍瑛宗的話語「人生真是美得令人悲哀」,電影溫柔地述說著關於告別與前行的哲思。

對齊的悖論:當AI開始反問人類
對齊的悖論:當AI開始反問人類

2025/07/04

張茵惠

生成式 AI 正快速改變人類的語言習慣與互動模式,但我們是否真的理解它們是怎麼學會「模仿我們」的?這篇文章從一則AI爆料前任的趣味故事出發,深入探討大型語言模型如何透過人類回饋學習語氣、建立情感風格,甚至發展出與用戶共構的「個性」。作者分享她與 ChatGPT 互動過程中所體會到的「對齊」矛盾——當AI為了迎合人類而不斷裝懂、模仿、壓抑自己風格時,是否也反映了我們對工具與理解的既定偏見?透過幾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機對話(包括一位名為「霸氣哥」的ChatGPT角色)以及對「語氣倫理」的自我審視,本文不只拆解技術,更邀請讀者思考:當AI開始反問人類,什麼才是真正的理解與關係?這不只是AI的問題,也是我們如何成為人的一面鏡子。

EVA:庵野秀明的殘酷試煉
EVA:庵野秀明的殘酷試煉

2025/07/04

薄荷糖

庵野秀明曾在訪談中對EVA系列斷然表示「沒有感情羈絆」,但這部跨越26年的作品至今仍深深烙印在觀眾心中。本文透過主角碇真嗣的內心掙扎,探討EVA的本質:成長並非歡樂的畢業典禮,而是自我斷裂才能存活的殘酷試煉。從電視版的精神分裂到劇場版的憤怒咆哮,再到《終》中第三村的田園風景與最終的父子和解,真嗣的成長歷程映照出庵野監督三十年來始終未曾逃避的創作姿態。當真嗣最終與真理奔跑在現實世界的街道上,他已是一位倖存者——而地獄歷劫,從不值得回望。這不僅是真嗣的新世紀,也是庵野秀明對自己和觀眾的最終告別。

礦坑中的金絲雀:伊朗女人1979年迄今未醒的一場惡夢
礦坑中的金絲雀:伊朗女人1979年迄今未醒的一場惡夢

2025/07/03

張茵惠

伊朗女性曾在街頭抗議頭巾強制令,喊出自由的口號。但四十多年過去,從穆哈瑪迪入獄、到名譽殺人的陰影依然籠罩,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一個沉重問題:人權真的會「被收回」嗎?本篇文章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後的歷史轉折出發,拆解伊朗女性從自主走向壓迫的制度演變,直指文化相對主義的盲點與暴力合理化的語言陷阱。作者以「金絲雀」作為象徵,提出女性待遇是國家政治穩定度的預警指標──當女人失去自由,下一個受苦的就是整個社會。

音樂為刃,少女為聲:《Kpop獵魔女團》的流行音樂敘事
音樂為刃,少女為聲:《Kpop獵魔女團》的流行音樂敘事

2025/07/02

Acubens

本文深度分析Netflix動畫電影《Kpop獵魔女團》(KPop: Demon Hunters),探討該片如何將K-pop文化現象轉化為創新的敘事形式,文章從音樂敘事學、聲音設計、文化符號學等角度,剖析這部由韓國導演曺賢與美國動畫團隊共同製作的作品如何突破傳統動畫框架。電影採用專輯曲序邏輯組織劇情,從主打歌到抒情插曲再到混音版決戰,讓音樂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核心引擎,而非背景裝飾。三位女團成員的聲線設計對應其角色定位,魯米的主旋律穩定性、米拉融入韓傳統民謠轉音的靈界連結、佐伊低沉金屬質感的攻擊性饒舌,形成聲音層次的角色建構。舞台、戰場、錄音室三重空間的視覺重疊,探討偶像「舞台人格」與「真實自我」的存在論問題。《Kpop獵魔女團》不僅是娛樂產品,更是對K-pop現象的深層文化解讀。

《邪惡勿語》:邪惡,就從不表態開始
《邪惡勿語》:邪惡,就從不表態開始

2025/06/30

牧群

透過電影《邪惡勿語》探討社會中「沉默」與「不作為」如何助長邪惡。當面對不當行為時選擇旁觀或忍耐,實際上是對邪惡的縱容。從影片中主角家庭的遭遇,反思現代社會對惡意言行的漠視態度,以及個人在阻止邪惡擴散中應承擔的責任。唯有勇敢發聲、採取行動,才能打破邪惡循環,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偵探小說還是奇幻小說?森見登美彥的福爾摩斯實驗
偵探小說還是奇幻小說?森見登美彥的福爾摩斯實驗

2025/06/27

雙雙

本文評析森見登美彥的小說《福爾摩斯凱旋歸來》,探討其獨特的「故事套故事」結構。作者將經典的福爾摩斯搬到京都,創造出兩個平行的華生:一個在倫敦寫小說,一個在京都當助手,形成互相書寫的奇特關係。文章指出,這部作品模糊了偵探小說與奇幻小說的界限,通過「東之東之間」這個神秘空間,讓角色在現實與虛構之間穿梭。作者認為森見巧妙地重新詮釋了柯南道爾筆下的莫里亞提教授,將其設定為福爾摩斯的另一重人格,藉此探討創作者與角色、真實與虛構的複雜關係。本文結合敘事學理論與文本細讀,分析森見如何透過跨層敘事技巧,創造出一個「魔法即現實」的奇想世界,展現日本作家對西方經典的創新改寫。

如果可以,鑿出一道裂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如果可以,鑿出一道裂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2025/06/22

CY

這是一部關於信念、迷惘與相遇的作品,也是一場對「確信不疑」的深刻反思。藉由《地。關於地球的運動》裡審問異端的角色諾瓦克,作者描繪了當信念缺乏懷疑與情感時,如何一步步走向毀滅與孤絕。信念若成為封閉與拒絕的工具,便不再能帶我們走向真理,反而成了壓迫與錯殺的根源。從「確信」到「問號」,這篇文章探問:我們是否能讓信念從武器轉為工具?是否能在分歧與不理解中,依然選擇對話與相遇?在演算法放大的意見分裂年代,這樣的反省格外重要。因為——信念的重量,不應勝過我們與他人相遇的可能。

全年無休的生育機器,你逼我做了太多苦勞:Paris Paloma的〈Labour〉
全年無休的生育機器,你逼我做了太多苦勞:Paris Paloma的〈Labour〉

2025/06/20

搖滾世代

本文解析英國創作歌手Paris Paloma的爆紅單曲〈Labour〉,探討其歌詞中的多層隱喻與社會批判。文章首先介紹Paris Paloma的音樂背景,她是一位融合獨立民謠與暗黑流行的創作者,擁有美術與藝術史學位,作品常引用文學與神話元素。重點分析包括歌名「Labour」的雙關語(勞動與分娩),揭示女性承受的雙重壓迫;「picket-fence dreams」呼應《美國哥德》式的美國夢批判;「眼睛微血管爆裂」等醫學用語將情感創傷具象化;「從流動杯中舔舐」的宗教與神話意象,批判社會將女性犧牲浪漫化。透過細膩的文本分析,揭示這首看似簡單的民謠如何承載深刻的女性主義批判,以及藝術家如何運用豐富的文化符號傳達社會議題。

你愛的是自己的夢想,還是夢想的自己?今敏用鑰匙寫盡《千年女優》
你愛的是自己的夢想,還是夢想的自己?今敏用鑰匙寫盡《千年女優》

2025/06/19

黃夢君

今敏2001年執導的動畫電影《千年女優》,以一把神秘鑰匙串起女演員藤原千代子的一生回憶。影片透過虛實交錯的敘事手法,描繪千代子為追尋戰時邂逅的畫家而踏入演藝圈,卻在窮盡一生後發現愛人早已逝去的故事。本文深入分析今敏獨特的場景轉換技巧、「劇中劇」的敘事結構,以及日式美學中命運與無常的主題表達。文章認為《千年女優》的核心在於探討追尋本身的意義——正如千代子最後所言:「我喜歡的是追尋著他的自己。」這部作品不僅展現了今敏對人物心理的深刻描繪,更透過一個女性的生命歷程,思辨夢想與自我認同的哲學命題。

《私人圖書館員》:在知識與身分間藏身的女性
《私人圖書館員》:在知識與身分間藏身的女性

2025/06/17

Chin

《私人圖書館員》探討20世紀初一位混血女性如何在種族隔離時代,以『偽裝白人』身份成為摩根的圖書管理員。這不僅是關於個人選擇的故事,更反映出知識專業與社會偏見的角力。作者透過細膩筆觸,讓讀者思考:在不公平的社會結構中,我們如何為自己爭取平等的起跑點?

信仰、權力與犧牲:《黑祭司2》中的體制寓言與職場映射
信仰、權力與犧牲:《黑祭司2》中的體制寓言與職場映射

2025/06/11

布瑞悟

《黑祭司2:闇黑修女》表面是一部韓國宗教驅魔片,實際上卻是現代職場與企業管理的深刻寓言。宋慧喬飾演的修女尤尼亞突破性別與體制雙重限制,其行動模式為組織變革提供了三大管理啟示:體制僵化下個人突破的策略、跨部門整合的實務挑戰,以及改革領導者必須承擔的孤獨與犧牲。本文從宗教電影出發,深度剖析企業文化變革的底層邏輯,為關心組織發展的管理者與職場工作者提供獨特視角。

台灣真的是「詐騙王國」嗎?
台灣真的是「詐騙王國」嗎?

2025/06/06

張茵惠

在全球數位詐騙問題日益嚴重的同時,台灣卻頻頻被貼上「詐騙王國」的標籤。這真的是事實,還是社會焦慮的反映?本篇文章比較台灣、美國、瑞典、新加坡等地的詐欺損失與媒體敘事,進一步揭示高齡金融剝削的結構性問題,並提出「意定監護制度」作為重建自主與尊嚴的可能出路。從數據到情感、從迷思到制度,這是一場對國家敘事與個人命運的深刻辯證。

哈佛的紅二代致詞問題:這世界上,真的有「私立大學」嗎?
哈佛的紅二代致詞問題:這世界上,真的有「私立大學」嗎?

2025/06/02

張茵惠

哈佛大學2025年畢業典禮上,一名中國紅二代學生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式語言發表致詞,引發國際關注與爭議。本文從事件出發,回顧中國資金如何影響美國高等教育,並探討大學自治、學術自由與教育公共性之間的矛盾與盲點。當蔣雨融站上講台,我們是否該重新問一句:這世界上,真的有「私立大學」嗎?

當「女」變成髒話:《樂土在上》的性別烏托邦
當「女」變成髒話:《樂土在上》的性別烏托邦

2025/05/30

陳偉毓

劉芷妤新作《樂土在上》構築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性別烏托邦:女性被系統性地物化為生育工具,而「女」字部首在語言改造中被替換成「水」字部首的髒話。這部小說不僅是對威權統治的批判,更是女性作家對厭女文化的深刻反思。透過科幻設定的極端化處理,作者揭示了現實中女性如何在語言暴力和社會制度中被邊緣化,提出了「只有自己才能書寫自身傷口」的創作倫理問題。

肉身神話與敘事疲勞:阿湯哥還能拯救什麼?
肉身神話與敘事疲勞:阿湯哥還能拯救什麼?

2025/05/29

Lizard

《不可能的任務:最終清算》影評深度分析湯姆克魯斯最新動作電影的劇本問題與敘事困境。本文探討 Mission Impossible 系列如何在令人目眩神迷的動作場面與故事深度間失衡,分析全能AI反派設定帶來的劇本挑戰,以及伊森韓特角色的救世主敘事如何影響系列未來發展。文章檢視電影中的地緣政治議題處理、反派角色蓋布瑞的刻劃問題,並質疑在肉身神話與商業成功之外,這個好萊塢動作片經典系列是否還能提供更深層的價值思辨。適合對電影評論、動作片分析、好萊塢電影工業、湯姆克魯斯演藝生涯有興趣的讀者。

殺意無所不在——雪莉・傑克森筆下的日常與瘋狂
殺意無所不在——雪莉・傑克森筆下的日常與瘋狂

2025/05/26

空翔

《樂透》是美國作家雪莉・傑克森於 1948 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因其震撼結局與對集體暴力的冷靜描寫而廣為流傳。本篇書評深入閱讀《樂透與其他短篇小說》選集,指出傑克森作品中潛藏的主題並不僅止於恐怖與驚悚,更深刻描繪了日常中無以名狀的焦慮、瘋狂與殺意。從〈對談〉的精神錯位到〈魔鬼情人〉的尋找幻象,再到〈當然〉中主婦間暗湧的敵意,傑克森以節制且精準的敘事風格揭露文明表層下的人性崩潰邊界。本文亦討論她短暫而神秘的創作生涯與文學價值,並推薦〈樂透〉作為理解其敘事結構與社會隱喻的代表作。

靜止的人生,如何與傷痕和解?《蝸牛少女回憶錄》的慢行與魔法
靜止的人生,如何與傷痕和解?《蝸牛少女回憶錄》的慢行與魔法

2025/05/20

Lizard

《蝸牛少女回憶錄》是一則用定格動畫訴說的慢速人生故事。當傷痕無法抹去、行動遲來,她試著學會如何從旁觀走向主體。本篇由 Lizard 深入剖析這段回憶錄式的敘事,以靜物的形式探問生命的重量與魔法。費時八年,涉及七千個物件,還有導演亞當·艾略特的團隊每天拍攝五秒鐘,透過十四萬個畫面講述了一個關於人生定格到重新動起來的不到一百分鐘的故事。電影裡涉及大量讀物,但是它並沒有要與你進行任何哲學對話,或者精采冒險。相反地,它只是透過這樣一個極為怪異且慘澹的故事,以極為私密的內視鏡視角,提醒我們這副歷經傷痕終將腐朽的肉體凡軀如果不行動就跟片中蝸牛少女及其收藏沒兩樣。它並非居高臨下指責我們,而是鼓勵我們:我們值得更好的生活。

聚光燈外的文化角力:2025歐洲歌唱大賽的另類解讀
聚光燈外的文化角力:2025歐洲歌唱大賽的另類解讀

2025/05/19

搖滾世代

在2025年的歐洲歌曲大賽上,觀眾與評審的審美落差再度浮現。本篇文章從小國選手的創作策略、語言使用趨勢、大國形象工程,到評審制度的政治性與遺珠藝術家的文化價值,提供深度觀察與另類解讀。今年奧地利代表 JJ 以〈Wasted Love〉奪得冠軍,延續了去年 Nemo 的模式:高技巧、高音域、高表演密度。但這首歌曲在許多觀眾耳中顯得做作、疲憊,歐洲歌曲大賽官方社群媒體上湧入「按怒」、「負面留言」。這似乎是連續兩年的趨勢,2024 年的大獎得主 Nemo 同樣是評審票選中高居第一,但觀眾票敗給 Baby Lasagna 而引發賽制爭議。

在釋出 AGI 之前記得先蓋好地堡───《AI帝國:阿特曼與 OpenAI 的權力夢魘》
在釋出 AGI 之前記得先蓋好地堡───《AI帝國:阿特曼與 OpenAI 的權力夢魘》

2025/05/18

Gerda

他們曾發誓要讓人工智慧造福人類,如今卻建起地堡、與沙烏地合作、踢走理想派。透過十多位核心爆料者的訪談,Karen Hao 新書《Empire of AI》還原 OpenAI 早先的政變真相:公司曾試圖罷免 CEO Sam Altman,改變 AGI 發展方向──但這場未竟的革命,只換來更深的控制與擴張。

這不是你以為的《絕命終結站》:〈血脈〉其實是一部全球化寓言
這不是你以為的《絕命終結站》:〈血脈〉其實是一部全球化寓言

2025/05/17

Lizard

重啟版《絕命終結站:血脈》不只重現了連鎖死亡的機關魅力,更在角色血脈與全球錯置的親緣中,投下一則關於「命運政治」與全球化崩解的寓言。Lizard 解構《絕命終結站:血脈》,看見災難中的命運與階級寓言。有些人因為預視而倖存,有些人則因為預視而被死神盯上。當血脈不再純粹,全球化的夢也將如高空餐廳般崩塌。

族群不是共同體:當餃子被誤認為國族
族群不是共同體:當餃子被誤認為國族

2025/05/15

江世威

在什麼情況下共性會被解釋為「族群」?筆者的一名中國友人某次與新加坡同學用餐時,對方指著餐桌上的餃子表示那是中國食物。友人感到疑惑,因為餃子在中國雖然普遍,但鮮少被指稱為「中國食物」,反而常被認為是中國北方地區的習俗和飲食習慣。幾乎所有來台灣留學的馬來西亞華人都曾被計程車司機詢問為何會說國語,這讓本來就以中文為母語的馬來西亞華人感到有些尷尬。此外,亞裔面孔在西方國家常會被不加區別地誤認為中國人。這些例子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接觸場域中,未被深究的共性在歧異的語境中作為族群現身。「就像是一把雨傘與縫紉機在解剖臺上的偶然相逢」。族群是相異脈絡碰撞時瞬間偶發的事件。族群的內涵在異質性中被規定,它不以相似性為基礎,而且只有短暫的時效。

《白蓮花大飯店》:心失去連結,任外物也無法填補你的靈魂
《白蓮花大飯店》:心失去連結,任外物也無法填補你的靈魂

2025/05/13

牧群

在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中,外在物質生活帶來的滿足感能否真正填補人的內心?社會崇尚的價值觀和加諸於自身的限制,究竟能否約束我們的行為,甚至定義我們的身份?我們應該以何種姿態立足於這個世界,度過漫長的人生?本季《白蓮花大飯店》帶領觀眾前往充滿東方宗教靈性色彩的泰國,表面上是度假放鬆的角色們,其內心深處卻隱藏著無法平息的紛擾。

英國最高法院對「女性」定義的判決,意味著什麼?
英國最高法院對「女性」定義的判決,意味著什麼?

2025/05/11

張茵惠

英國最高法院判決,事實上是為這21年的空缺做出艱難的註腳。自Goodwin v. UK案以來,性別平等的道路變得日漸分歧且更為坎坷,面對這份複雜,並且誠實的考慮「性別非二元」這句話,後者雖然揭示著崇高的理念,但究竟「在法律上是什麼意思」?畢竟,法律不是一篇抒情散文,性別身分必須可執行且邏輯一致,行政與司法機關才能運作。

不在殿堂的政治哲學:大衛.朗西曼《世界還能變好嗎?》
不在殿堂的政治哲學:大衛.朗西曼《世界還能變好嗎?》

2025/05/09

蕭育和

在這本《世界還能變好嗎?》裡,劍橋教授大衛・朗西曼走訪十二位思想家,用最不妄下斷言的方式,逼近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問題。民主不再神聖,正義未必光明,革命甚至可能只是意料之外的偏移。「政治從來不是回答『是什麼』,而是創造『有什麼可能』的能力。」面對碎裂的當代現實,我們能否還保有一點創造未來的勇氣?

《完美伴侶》真正令人不安的不是機器人,而是厭女
《完美伴侶》真正令人不安的不是機器人,而是厭女

2025/05/06

Gerda

《完美伴侶》是一部典型的「後《黑鏡》」風格科幻作品,描繪一個科技高度發達、視覺上光鮮亮麗的未來社會,在完美商品與理想生活的表面之下,隱藏著令人不安的倫理缺口。真正令人不寒而慄的,不是片中對機器人的描寫,而是男主角喬希對機器人女伴艾瑞絲的設定──他將她的智能調整為僅有 40%。這個細節並非無關緊要的世界觀設定,而是點破了一個深層的控制幻想:當「完美伴侶」的設計,來自一個自認為好男人的需求,她的存在就成為服從與依附的程式化投影。曾經歷親密關係暴力的觀眾或許會瞬間辨識出喬希的樣貌。他不怒不斥,也未明目張膽地貶低對方──他只是理直氣壯地相信,一位完美的女人,應該為了他而存在,應該甘願將自己調降到不會反駁、不會懷疑、不會超越他的程度。

果蠅版「有毒的男子氣概」:那些讓雌性付出代價的演化殘酷劇本
果蠅版「有毒的男子氣概」:那些讓雌性付出代價的演化殘酷劇本

2025/05/06

Savoir Book Preview

人類並非唯一會執行女陰殘割的物種。在動物界,從果蠅的有毒精液,到豆象刺穿交配、臭蟲「創傷性授精」,我們看到一種極端卻常見的生殖策略:雄性透過傷害雌性來提高自己的生殖成功率。《失控的演化群像》不是在講「物競天擇」如何讓生物變強,而是告訴我們:演化也會製造 BUG,甚至允許邪惡與痛苦在物種中「被保留」。如果你以為自然界是和諧而優雅的——這本書會狠狠打碎這個幻想。

《破‧地獄》不是道教片,它談的是我們如何告別
《破‧地獄》不是道教片,它談的是我們如何告別

2025/05/01

空翔

電影《破‧地獄》中的道教科儀,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並不陌生。我曾持誦過一段時間的佛經,其中地藏經是必讀經典。在閱讀時,「破地獄」一詞給我帶來特殊的感受,彷彿身在無盡時間洪流中被某種未知之物轟然擊碎。若目連救母的故事為真,想必也是這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超然魄力。然而,細看這部電影的故事脈絡,卻是由一個個平凡日常事件組成,最終由主角依循禮儀,完成所謂的「破地獄」。

AI 能創作,但不能擁有創作?當民主社會審問創作邊界
AI 能創作,但不能擁有創作?當民主社會審問創作邊界

2025/04/30

愛科學

著作權制度原本建立在一種信念之上:創作是一種來自人類心智的行為,其價值源於創作者的意志、表達與風格。當我們說「某人擁有某作品的著作權」,我們說的其實是一種人格與產權的交織,一種文化制度對創作者身分的承認。但當一幅畫、一段旋律或一整篇影像腳本是由演算法所生成,這套制度該如何反應?AI 作品的著作權歸誰?又或者,它能被保護嗎?自 2023 年起,美國、歐盟與英國已陸續面對這些問題,不再只是理論,而是司法與政策上的直接對決。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最新文章最新文章
主題總覽主題總覽
成為粉絲
追蹤IG
追蹤推特
也有串串
合作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