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總覽

不堪解剖的婚姻:《墜惡真相》
不堪解剖的婚姻:《墜惡真相》

2024/03/13

魏妏秦

《墜惡真相》看似透過解剖理解一起墜樓案件的真相,卻刀刀刺在婚姻這個不堪一擊的事物上。用法庭攻防的手法意圖呈現婚姻的實相並找出對錯並不少見,現實生活中更是時時上演,有機會到家事法庭走一趟就會瞭解這樣的案件之多、相關人員的工作量之大。就算不身處其中,旁人也可以從占盡媒體版面的名人家務事中略窺一二,兩造攻防和爭奪孩子的戲碼,總是一年上演幾次。《墜惡真相》沒有告訴觀眾真相是什麼,它用銳利的解剖刀反覆地、細微地分離婚姻中每一處骨架、肌肉和神經,探視著每一個紋理、脈絡和走向,欲求著找到答案。但是沒辦法,因為婚姻中沒有答案。

誰准你們丟人現眼穿褲子騎腳踏車了?《踩動世界的女人》
誰准你們丟人現眼穿褲子騎腳踏車了?《踩動世界的女人》

2024/03/09

Savoir Book Preview

一九○○年的某張照片文字說明寫著「照顧孩子、完成洗衣、十二點整吃午餐」,畫面中女性穿著一件寬大格紋燈籠褲,佇立在她的單車旁,而她那身穿長圍裙的丈夫則是蹲下來幫她繫鞋帶。《帕克》雜誌一張插畫中,一位臉色嚴肅的肥胖女性身穿理性服飾、跨坐在單車上,一個體型不到她一半的男人則棲息在她的單車手把上,標題寫著「新女性自騎欺人」。當時的漫畫家描繪身穿理性服飾的女性背影被誤認成男性,甚至正面也被當成男人。這些人的用意已經很清楚:這些女性是對自然秩序的一大威脅,很需要導正,回歸屬於她們的位置。

《可憐的東西》:一部關於身心障礙者的電影
《可憐的東西》:一部關於身心障礙者的電影

2024/03/08

張茵惠

由於背景設定在十九世紀,劇中人物使用包括「弱*智*」一詞在內,大量現代社會已經不能使用在他人身上的貶義詞彙,且全都是舊日用以針對身心障礙者的詞語──原始(primitive)、怪物般(monstrous)、殘缺(damaged)。這讓劇情有種異常的熟悉感,畢竟在近代醫學和科學進展的過程中,不乏人類被當成「類動物」進行研究跟實驗的事蹟,從這個觀點來看,貝拉無疑是這些扮演上帝的科學實驗的受害者,貝拉的母親,也是她寄宿身體的原主人薇多莉亞,原本已決心投水自盡,卻無端被改造成「怪物」,造成死而未亡的慘況。一個活著的貝拉,是兩個女人無故受害的證明。

都要死了,就少說點話多做點事:《周處除三害》
都要死了,就少說點話多做點事:《周處除三害》

2024/03/06

Lizard

《周處除三害》從第一場戲就奠定了全片基調,這場戲大概是2023年所有國片裡最棒的,從阮經天稀鬆平常的走入人群直接開槍,再到跟李李仁互相搏鬥與追逐,零冷場零廢話的生存之戰,都說明本片是簡潔直接的暴力電影,關於一個孤獨殺手最後的兩個任務。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罹患絕症,死期將至的槍擊要犯,死前決定把排在他前面的兩名通緝犯都幹掉,好讓自己成為不滅的傳奇。

自由主義真的失敗了嗎?
自由主義真的失敗了嗎?

2024/03/06

蕭育和

讀者手上迪寧的這本著作,有一個驚悚的結論:自由主義失敗了,不只如此,可能還是一敗塗地,如果希望挽救敗局,最好重新檢視這個現代以來主導世界政治社會進程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診斷自由主義實踐之論不少,但如此決絕宣告其挫敗者,迪寧恐怕唯一。這個立論某種程度上切中了當前自由民主國家人民的心聲。自由民主體制似乎見證了歷史的終結,民主國家的人民並不真的擔憂集中營重臨,但他們對於建制民主卻愈來愈疏離。

《春風化雨》:詩的啟蒙與成為人的方式
《春風化雨》:詩的啟蒙與成為人的方式

2024/03/04

曾友俞

「我們並非因為可愛才讀詩寫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追求,以及維生的必要,但詩、美、浪漫、愛,這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引用惠特曼:噢我,噢生命,覆反的問題,關於無信仰的列車,關於充滿愚蠢的城市。這裡頭有什麼善,噢我,噢生命?答案是你在這,生命存在與同一性,強力的劇演繼續,而你能貢獻一首詩。強力的劇演繼續,而你可以貢獻一首詩。」

致那些在體制裡的潛行者:《藍色的你》
致那些在體制裡的潛行者:《藍色的你》

2024/03/02

Lizard

1988年,英國瑪格麗特·柴契爾領導的保守黨政府通過了《地方政府法》第28條修正案,該修正案要求學校機關不得宣傳同志,不得在課程裡交代任何關於同志的資訊,同時有許多人人上街抗議同志會毀了他們的「權利」雙方,而有多達三萬LGBT(當時還沒有Q)上街抗議這些人杞人憂天還有政府帶頭污名性少數族族群的作為。而珍,只想過好她的生活。

鍾明軒與底層網紅
鍾明軒與底層網紅

2024/03/01

張茵惠

問題並不是出在鍾明軒身上,就像社會面臨的大部分問題都不是出在個人身上。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網紅。差別只是在於,有些時候網紅已經學會了說你喜歡聽的話,讓你以為這世界正在往好的方向走,以為每個發表影音圖文、每個按讚轉發開啟小鈴鐺的人都對於正義、真理有共識。但其實從來都沒有。

恐懼迎面而來,真相並未在場:《內政保鏢》
恐懼迎面而來,真相並未在場:《內政保鏢》

2024/03/01

羊老賊

英劇《內政保鏢》從一名專業保鏢的視角切入,帶領觀眾進入一座各方政治勢力斡旋的肉食世界。主角大衛·伯德從英國陸軍退伍後,現任職於倫敦員警廳警備指揮科的要員保護組。大衛在阻止火車自殺式襲擊案中發揮專業的表現,上司指派他作為雄心勃勃的內政大臣茱莉亞·蒙提格的私人隨扈。矛盾的是,貼身保鏢與被保護對象出現相左的政治理念。

或許繼續當女人本來就只是演技:艾略特‧佩吉自傳《Pageboy》
或許繼續當女人本來就只是演技:艾略特‧佩吉自傳《Pageboy》

2024/02/20

Gerda

佩吉是演藝圈少數「出櫃兩次」的演員,先是公開了自己喜歡女性,六年後又再度表明已決定變換性別為男性,並動手術切除乳房。佩吉寫道,兩次出櫃雖然都很困難,但第二次出櫃的難度跟遭遇的憎惡跟反彈不可同日而語。佩吉的實力讓她取得幾部《X戰警》系列電影中的幻影貓角色,2014年透過演說公開出櫃性向時,正巧遇上《X戰警:未來昔日》宣傳期,金剛狼演員休‧傑克曼大力支持,社會輿論也大致稱讚佩吉很勇敢。但事情是這樣的,「當我說自己是女同志的時候,沒有人會叫我『拿出證據來』,也沒有人會瘋狂寫信叫我去死。」

為什麼「Not All Men」是一句激怒人的話
為什麼「Not All Men」是一句激怒人的話

2024/02/19

柏森

男性永遠不可能真正切身體驗女性的生存處境,因此對外自詡支持女性、甚或自稱女性主義者,反而變得弔詭,或恐成為一種社交上爭取加分、紅利的投機姿態。不過,若將「男性無法進入女性主義環節」預設為常態,其實也反向使那些絕大部分不願改變、懶惰的男性更有機會長期代言他們的群體。他們的作法與自我辯護,大抵就是在說:「反正男性就是這樣差勁不然要怎麼樣。」

這裡就是高貴如我這知識分子的PUA獵場:《春風勁草》
這裡就是高貴如我這知識分子的PUA獵場:《春風勁草》

2024/02/19

Lizard

如果說觀眾跟片中其他大多數角色一樣,只能看到薩梅特的表面,或許我們最多只會在他因情緒露出真面目後覺得這個人是爛人。但當我們能夠緊貼著主角三個多小時,看到他人前人後做的一切、各種小動作還有那些尖酸刻薄或者虛偽做作的行為後,我們不免在電影演完之際感恩戴德,因為一切終於結束了。而努瑞貝其錫蘭也成功藉由一部的電影警告我們,遠離那些熱愛說教又愛自我感動的男性啟蒙知識分子,無論這個人是他人還是我們自己。

新納粹的偶然一夜:《斷背禁愛》
新納粹的偶然一夜:《斷背禁愛》

2024/02/02

陳冠良

以同性之間各式各樣的畸戀苦戀為主軸的作品何其繁多,更是不乏動人傑作。《斷背禁愛》相較之下,除了藉由故事背景及角色對於新納粹黨運動崛起的觀察與論判較為犀利之外,並無驚豔之處。然而,這樣的故事說得不腥不煽,蕩漾著淡淡惆悵的浪漫情懷。劇中兩個丹麥男演員的表現無疑是出色的。一切的衝突矛盾迷惘盡在他們收斂卻不失力度的眼神與顧盼情態間完全釋放展露。

拍成這樣,真虧你敢問「香港為什麼變差」:《潛行》
拍成這樣,真虧你敢問「香港為什麼變差」:《潛行》

2024/01/31

Lizard

電影雖然斗膽點出「何以香港變差?」這個問題,後續的解答過程卻極為草率。片中出現的年輕人不是在開頭拿來送死的年輕臥底,不然就是一臉聰明樣卻還是被逮的年輕駭客,基本上完全就是片中「何以香港變差?」的自我解答,因為掌權的大人們無論黑白正反,沒什麼真正關心年輕人,而只能流於表面做些感慨,甚至還雲淡風輕的問「社會是怎麼變差的」?

科幻文學界聖盃「雨果獎」亦難逃中國魔手?
科幻文學界聖盃「雨果獎」亦難逃中國魔手?

2024/01/31

陳泓璿

著名科幻小說獎雨果獎(Hugo Awards)2023年首次在中國舉辦,投票記錄遲遲未公布,近日一公開就引發各界譁然,有好幾位原本的熱門得獎人選跟作品擁有足夠票數卻遭到標示「不合格」,引發了對頒獎過程中的干涉和審查制度的擔憂。其中,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匡靈秀的《巴別塔學院》、尼爾‧蓋曼的Netflix影劇《睡魔》和作家趙希然的作品,都莫名被排除在外。2023年雨果獎由世界科幻大會於中國成都舉辦。

椰風銀浪,檳城華人的「可疑慶典」:黃錦樹談《歸屬之儀》
椰風銀浪,檳城華人的「可疑慶典」:黃錦樹談《歸屬之儀》

2024/01/29

Savoir Book Preview

眾所周知,華人並非存在於眞空之中,即便是「碼頭上的陌生人」,也牽引著自身的文化網絡,親戚網絡、地緣關係,及由方言群掌控的行業,都有助於把新來的陌生人整合進殖民地華人社會。那樣的華人社會,方方面面都承繼、模仿原鄉,從祖先崇拜到二十四節氣中的重大節慶,從出生、結婚到死亡的禮儀,從天公到土地公,香爐金紙,飮食習慣,甚至墳墓的形制,那屬於習俗儀式的一切,均代有傳承。那種種,構成了華人的生活世界,也藴含了民族身分的自我確認。當然,這對身在其中的華人而言,都是些老生常談。但對來自歐洲的治理者而言,那整體都是陌生而可疑的存在。

《魔法公主》:當人類超越了神,剩下就是你們自己的事了
《魔法公主》:當人類超越了神,剩下就是你們自己的事了

2024/01/22

Lizard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邪魔。」片中的配角疙瘩和尚在火邊告訴遺族王子阿席達卡,後者從東方山野朝西方文明進發,試圖尋求詛咒的解方。宮崎駿的《魔法公主》是一個殘酷而血腥的世界,動物因怨恨而化為邪魔,攻擊與其傷痕無關的遙遠村莊,而達達拉的女人提防著男人的同時,既藉由冶鐵取得了自主權,也污染了環境,以致於魔法公主小桑數度攻打他們,同時在此之外,世界正因秩序崩壞而消解戰亂,武士攻打村落見人就殺,而「天朝皇帝」這個片中僅有手紙與軍隊出場的人物,則命令作為神祕的僧團伺機而動,希望得到山裡神明的頭顱。

森林裡的李爾王——乙事主,《魔法公主》中的悲劇英雄
森林裡的李爾王——乙事主,《魔法公主》中的悲劇英雄

2024/01/22

傲金

想像一頭活了五百年的野豬已經見過多少土壤的心碎、森林的憤怒、河水的憂傷。乙事主的沉穩反映出一件事:其他同族對祂的哀傷只有很少很少的理解。跟躁動的大野豬比起來,乙事主堅定的語言表現出祂早已經充分思索過這場戰爭的意義——自己必須透過這場戰爭來對人類表示自然的意志。

《羅馬假期》:二十世紀的浪漫復興
《羅馬假期》:二十世紀的浪漫復興

2024/01/16

曾友俞

在故事中喬對公主所發展出的愛戀感情,也讓他捨棄原本的圖利計畫,如此的轉變也正是一種騎士精神,而這種精神所展現的高貴人格也早在喬把公主還是個麻煩女子帶到臥室安處卻未做出任何踰矩行動就已得見。文藝復興是在歐洲的宗教時代對於古希臘語羅馬的價值回想,同樣的,在戰後(電影發行於一九五三年)的故事背景中,不追隨現代主義,也不依循寫實主義,卻是回歸到十八世紀的歐洲浪漫主義思維,也正是在電影上的浪漫主義復興。尤其,這兩個復興都發生在義大利。

美好與無常之間,我們連國王都敢送上斷頭台:《琳達想吃雞!》
美好與無常之間,我們連國王都敢送上斷頭台:《琳達想吃雞!》

2024/01/10

Lizard

有別於台灣罷工運動經常要考慮其他人的舒適與安全,法國罷工是世界有名的不留情面,考慮到片中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的國王砍頭史,你會發現法國人並不會為了要「大局為重」而恐懼混亂,貴族乃至於國王的頭他們都敢砍,那些沒有貴族血統的資本家他們又何必畏懼玉石俱焚?國王的衛兵他們過去尚且不怕,又怎會被民主社會的警察所嚇阻?

他會殺死牠,或者放回盒子裡?《開展在即》
他會殺死牠,或者放回盒子裡?《開展在即》

2023/12/16

Lizard

作為當代獨立電影知名導演,萊卡特的新作《開展在即》依舊樸實而鋒利,精準的呈現一個女藝術家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而無法放心做夢的窘境,如果說今年稍早的《寶可噩夢》以超現實的美國現況擠壓一個男子的不安以及恐懼,那麼《開展在即》則是以更加日常樸素的語言,打造一連串讓觀眾也感到煩躁的瑣事牢籠。

智慧女神的梟鳥只在夜幕降臨才起身飛翔:《文化的困境》
智慧女神的梟鳥只在夜幕降臨才起身飛翔:《文化的困境》

2023/12/16

Savoir Book Preview

當我設想這三本著作──《文化的困境》(一九八八)、《路徑》(一九九七)和《復返》(二○一三)──此刻在台灣出版時,我試圖想像它們在這個地點和時間上的意義,以及它們將如何被閱讀。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誠如龐德那著名的宣稱,翻譯總是涉及「革新」。本書一個重要課題是將原民性視為一項銜接和能動的過程,而這或許可以用以討論台灣族群日益顯著的獨特在地根源、廣泛的南島語族連結,以及與漢族中國和日本的複雜殖民關係。我相信這些複雜的歷史會刺激修正,並對不同時代和地點的分析添加細微的解釋。我樂見這些修改。

影像的歷史是人類自我終於失控的歷史:《國王說好個絕世奇機》
影像的歷史是人類自我終於失控的歷史:《國王說好個絕世奇機》

2023/12/06

Lizard

從這角度來看,我們當下的確是個「自我實現」的時代。哪怕拍的東西多偏門,或者喜歡的東西多獵奇,你都不知道這些東西何時會「爆紅」,讓你成為一時的風暴中心。主流與支流已經越來越沒有界線,只要支流觸及與點閱夠高,就有可能成為主流,而所謂主流也很容易成為明日黃花。我們懷疑影像,卻又迷戀影像,因為影像會帶給我們一種立即性的愉悅或者不悅,這意味著某種「體驗」。

歐洲文明秩序的前瞻戰略家:《波蘭國父畢蘇斯基》
歐洲文明秩序的前瞻戰略家:《波蘭國父畢蘇斯基》

2023/12/06

蕭育和

到了在那個時候,波蘭人民會記得華勒沙,會記得若望保祿二世,但很少人想起畢蘇斯基,想起他的民族戰略。這本傳記題為《波蘭國父畢蘇斯基》,但人們、歐洲的人們、全世界愛好自由民主的人們,以及身為帝國邊緣弱勢民族的人們,或許應該謹記,「波蘭國父」這等獨一無二的殊榮,對於畢蘇斯基而言,仍是過於蒼白了,它可能也不是畢蘇斯基最希望被記住的聲名。畢蘇斯基,歐洲文明秩序的前瞻戰略家。

追悔於「能及」與「莫及」之間—台灣為何適合《葬送的芙莉蓮》?
追悔於「能及」與「莫及」之間—台灣為何適合《葬送的芙莉蓮》?

2023/11/28

陳信仲

近來反應熱烈的動畫《葬送的芙莉蓮》上映,在這部作品看似緩慢而沈穩的步調當中,卻有許多作者群在潛意識裡或隱或顯的民族主義等政治觀點。主人公芙莉蓮與魔族的爭鬥裡,不免有人會將這樣的對抗態勢適用於當今台灣的政治局勢。與此同時卻有許多人反對,其中的意見不乏有認為是強作解人;也有人認為不該將這部作品「泛政治化」。然而作為一部大眾作品,《葬送的芙莉蓮》當然允許被以各種角度加以解讀,更進一步,這部日本式的奇幻類作品當然也能讀出屬於東亞後進國家的國族敘事。

撕開皮囊除了笑聲什麼也沒有:《歡迎來到極樂弒界》
撕開皮囊除了笑聲什麼也沒有:《歡迎來到極樂弒界》

2023/11/28

Lizard

又一次,電影的轉折指向缺乏的自我認知,及其如何容易在社會關係裡被塑型。布蘭登擅長的迷幻蒙太奇再度讓我們看見詹姆斯的惡夢,這是一個《寄身殺手》出現過的意象,一個對象在你面前被撕開,或者你自己被撕開,但裡頭除了笑聲什麼都沒有。難道,自我豈非另一個沒有邊界的泳池嗎?

《失樂園》:撒旦也說要把政府還給你
《失樂園》:撒旦也說要把政府還給你

2023/11/28

蕭育和

後人對於《失樂園》的隱微教義有一個近乎共識的觀點:撒旦,才是真正主角。人們很難不被膽敢反對上帝,在天上發起戰爭,在人間發起密謀的撒旦的風采所吸引。「撒旦派」的解讀傳統其來有自,可能要歸功於18世紀的浪漫派詩人布萊克在他的長詩《天堂與地獄的婚姻》中,布萊克直把撒旦當成了解放英雄,「密爾頓寫天使與上帝時像是帶著枷鎖,而寫魔鬼與地獄時則自由奔放」,布萊克把密爾頓的顯白的情緒歸之於他「詩人」的氣質,「原因是他是一個真正的詩人,就會不自覺歸於魔鬼一黨」。

看我!看我!關注我!你難道嫉妒我的才華嗎?《我恨我自己》
看我!看我!關注我!你難道嫉妒我的才華嗎?《我恨我自己》

2023/11/22

曾友俞

相較於電影中其他角色都有透過職業被公眾關注的機會,咖啡店員席格娜想到的是改變她的外表。但卻不是讓自己變美,而是要刻意把自己變得醜陋。得知有種外國精神藥物副作用是嚴重皮膚病變,便拿來服用,結果可想而知,她臉上變得充滿疤痕與瘡傷,徹底毀容。送醫醒來後,席格娜立刻走到鏡子前自拍,來探訪的男友湯瑪斯問的第一句話是:「這不會傳染對吧?」從這句話就能發現湯瑪斯是性轉版的席格娜,他們兩個人都是只求外界關注不真的在乎自己以外任何人的自戀狂。

西元12世紀,她想在迷宮中吻她:《瑪麗迷宮》
西元12世紀,她想在迷宮中吻她:《瑪麗迷宮》

2023/11/21

邱佑寧

正因子宮由女人專生,卻又任意由男人所用,瑪麗自小便明白,美貌是一種罪,而她是這罪行之下的產物:行軍中的國王看中田野中獨自嬉戲的少女,因施展權力而生的歡愉讓他誤會,自己的肆意存在比少女的人生更重要,正如幾乎所有男人一樣。於是在小說開篇中,讀者很快明白,這是一個奪去男性角色姓名,卻仍無法抵消其之於女性影響力的故事,她要成為修道院中「唯一的男人」,以保護她的姐妹與孩子。

《魔鬼的自白》以外:從萬湖會議到消失的錄音帶
《魔鬼的自白》以外:從萬湖會議到消失的錄音帶

2023/11/14

陳泓璿

《魔鬼的自白》是最新的艾希曼影視作品,首度公開了艾希曼的自白錄音帶,讓艾希曼解讀有新的可能。此錄音帶顯示艾希曼從頭到尾都明白二戰期間的所作所為,這樣的說法與艾希曼大審時和漢娜鄂蘭的理論並不一樣,前者最後因為證據和自白等問題不算成功,後者則將艾希曼定位在平庸的邪惡,是一種國家行為之惡而非個人之惡。顯然錄音帶推翻了早年較為主流的論述,艾希曼不再只是平庸之惡,更有其他種惡的可能。如果錄音帶更早公布,漢娜鄂蘭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審判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吧。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最新文章最新文章
主題總覽主題總覽
成為粉絲
追蹤IG
追蹤推特
也有串串
合作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