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總覽

《盜墓奇美拉》:義大利古藝術與亡靈編織宿命寓言
《盜墓奇美拉》:義大利古藝術與亡靈編織宿命寓言

2024/06/12

詹氏瞻視電影院

「奇美拉」是希臘神話中的上半身像獅子,中間像山羊,下半身像毒蛇的怪獸,也代表著「不可能」的事物,在《盜墓奇美拉》中則是每個人希望實現但難以達成的夢。《盜墓奇美拉》以 35mm、超16mm、16mm 三種底片格式以影像具象化這場「奇美拉夢」,仿佛交織了三種野獸的能量,交叉拍攝現實、男主角阿圖的夢境與心境,以及地底下的世界。不用裝神弄鬼來塑造,而是以「現代的角度去述說過去」、「現代人以當代樣貌演繹著神話與過去的亡靈」、「現代與過去文物的並列」來達到分不清虛實的寫實魔幻效果。

首次參加社會運動的女人,該注意什麼?
首次參加社會運動的女人,該注意什麼?

2024/06/06

張理晨

「民主」絕對是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守護並加以鞏固的理念,但是,身為女人,在臺灣參加社運,該注意什麼?該注意社運現場中,那些經驗老道的男性,趁著社運現場中「守護民主」作為最高價值所渲染出的政治激情中,進行「性狩獵」。他們會假裝關懷你,與你完全站在同一陣線,毫無保留地支持你並與你一同追求被奉為圭臬的「民主」。在近距離的肢體接觸中、在完全喪失理性的政治狂熱中,引發「哇!我們挺身而出,我們真有guts!」的自戀狀態,借此輕易捕捉獵物。

不想努力了,繼承遺產比較快:《金孫爆富攻略》
不想努力了,繼承遺產比較快:《金孫爆富攻略》

2024/06/03

Lizard

從「世代斷裂」到「跨代傳承」向來是祖孫電影不變公式,其中所反映的,乃是一種互通有無的渴望。在《金孫爆富攻略》裡,孫子渴望的是金錢,而阿嬤渴望的則是陪伴。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幣值幾乎與台灣一樣的泰國,其實也面臨了數位經濟下的階級差距,當年輕人看到各種社群網站有這麼多發家致富的方式,自然不會想像自己父母輩那樣辛苦工作領一點點的薪水,累的要死卻只能圖一頓溫飽,正如片中暱稱為M的孫子的母親辛苦在超市工作那樣。

記憶騷動,化於溫情──再拒劇團、詩人廖偉棠詩劇《說吧,香港》
記憶騷動,化於溫情──再拒劇團、詩人廖偉棠詩劇《說吧,香港》

2024/06/02

柏森

當詩人說起「你留給我的字典現在襤褸如天堂/開滿了天窗」,筆者想起了喬治.歐威爾在《一九八四》裡的新語辭典,塑造一套新的語言是從舊語言刮除思想的骨肉,留下去脈絡、斷章取義的字詞,而新語的建構即是思想的重建,是掩蓋與謊言的別緻。詩人給予的意象並不複雜,更可以說是直接有力,在一刀斃命後我們是否能以思想抵抗,下行「雨傘早已禁用,/雨衣等同於槍靶,/但我們把肥黑的火藥撒播/在腦迴路裡。」也讓寄望的肯定不言而喻。同時間,背景布幕用一連串的數字日期標示著這場持續歷史裡的殉道者們,數字以密碼般跳播出,記憶的龐大並未遠去,而是在濃縮中折疊情感。詩劇的震撼在於音樂與文字雙向的通透,給予文字的景象,形塑了音樂的情感,兩相曖昧的界線卻一同突破,一個詩人重新講述起,也是一個詩人不願意遺忘的氣韻。

無從展示的死亡:羅蘭巴特與《明室》
無從展示的死亡:羅蘭巴特與《明室》

2024/06/02

蕭育和

《明室》兩個部分有著類似的簡單過去式開頭,「有一天,已是很久以前了」以及「母親去世後不久,十一月某天晚上,我著手整理相片」。然而,巴特在它們之間,刻意留下了難以填補的間隙。在《明室》第一部的最後,羅蘭巴特卻突如其來棄置了對攝影意義體系的一切表述,頹然的承認「我該推翻己見,重設觀點」。攝影的哲理對於親人的逝去毫無作用,《明室》第二部分對攝影的反思,被迫調轉視線後的反思,始於巴特的喪母之痛,始於他無法從任何一張母親的照片中「生動喚起我心愛的臉孔」,始於一張巴特不願公開的照片:母親年幼時所攝的冬園相片。

《芙莉歐莎》:從天堂墜落的黑暗天使如何回到綠洲?
《芙莉歐莎》:從天堂墜落的黑暗天使如何回到綠洲?

2024/05/29

Lizard

當世界毀滅之後,秩序分崩離析,幫派據地為王,畸形人成了這個世界的多數,將死者會被拖入地下拿來養蛆,電腦消失、科技倒退,電動車與無人機彷彿從未存在,汽油車與廢零件才能橫行霸道,民主社會不見蹤影,而封建制度捲土重來。而一個女孩,希望找到回家的路。對喬治米勒而言,這部以芙莉歐莎為主角的前傳作品有更重要的主題,那就是從天堂墜落的黑暗天使如何回到綠洲?而一個爬滿罪惡的世界是否又還能值得期待?

《年少日記》:哀悼的盲者
《年少日記》:哀悼的盲者

2024/05/22

張理晨

大部分的人認為自殺是自私的行為,他們麻痺情感,拒絕不在場的死者的視線。相反地,歷經悲痛,而將他人的自殺視為禮物來接受的人,則敞開自身,迎接這最慷慨的贈予、最隆重的禮物──感受死者那道如同上帝凝視著我的視線。這是一道我不可能與之交會的視線,時時刻刻環繞著我,逼迫我面對不在場的死者,也賦予我承擔起他人自殺的責任。但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格更絕非完美的。我該如何以我的有限,來回應死者的無限以及上帝的無限、全能與完美呢?

在兩次青島東路佔領之間──劇變世界下的女總統蔡英文
在兩次青島東路佔領之間──劇變世界下的女總統蔡英文

2024/05/22

張茵惠

很多人會說,蔡英文不過「只是運氣好」,才能當上總統,就像是她「只是運氣好」,所以可以出國唸書,或者「只是運氣好」,所以可以成為李登輝幕僚。甚至連她的單身選擇,都可以被某些人當成「只是運氣好,所以可以不用嫁人」的負面敘事一環。蔡英文在年輕女性之間的支持度,從未反映在與她同齡的台灣女性身上。年輕女性看見蔡英文,想的是「我們女生也能當總統」,但年長女性看到蔡英文,卻可能會有「為什麼她不用侍奉公婆、帶小孩」之類的想法。說蔡英文是「非典型總統」,至少有兩個層面上的意義。

資本主義社會其實並不需要太多有能力的人:《黑袍糾察隊: V世代》
資本主義社會其實並不需要太多有能力的人:《黑袍糾察隊: V世代》

2024/05/17

羊老賊

《V世代》影集巧妙地將身心問題結合在青少年主角群絢麗誇張的能力上。瑪麗·莫羅需要自殘來使用近似《魔女嘉莉》控血能力;艾瑪·邁爾依賴催吐來縮小身體,狂吃來變大身體,暗示厭食症和暴食症;能夠自由轉換性別的喬丹· 李在公眾面前遇到自我性別認同感的障礙;凱特‧鄧拉普擁有觸摸一個人就能控制其思想的能力,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因為他們拒絕與女兒親密接觸。在他們的成長經驗中,父母是長期缺席的存在,造成他們如同在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的、也沒有燈塔的光指引方向的小船。

柯昌粉退散!?全球戀愛市場政治極化現象研究
柯昌粉退散!?全球戀愛市場政治極化現象研究

2024/05/11

張茵惠

距今超過十年前的2013年,美國政治學界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兩篇非常有趣的研究,分別以量化資料和實驗的方式,指出美國適婚年齡者考慮約會對象時,已出現明確的「政治先於浪漫」的現象,線上交友則讓這個現象更顯劇烈。研究顯示,在交友軟體上,如果所屬黨派相同、甚至只是大致上對於自由或保守的意識型態相近,兩人展開首次聊天、以及繼續聊天的機會都大幅上升。同時,研究已顯示,線上交友在近十年內,已取代共同朋友介紹、父母介紹、職場認識等等途徑,等等成為適婚單身男女認識對象的主要管道,因此上述現象在十年後變成了統計數據證實的「婚姻極化」落差。

有很多不同的世界,看起來連在一起實際上並不互通:《我的完美日常》
有很多不同的世界,看起來連在一起實際上並不互通:《我的完美日常》

2024/05/09

Lizard

平山先生無意聽從妹妹建議去探視病院的父親,因為對他而言那已經是個不互通的世界,他的生活有許多過客,然而當過客散去,他會帶著對他們的記憶,開始全新的一天。他不相信人的存在可以輕易抹去,哪怕人在時間面前無比脆弱,這就是為什麼他要與酒吧老闆娘的癌末前夫在河堤路燈下認真探討「影子疊在一起會不會更黑」的問題,他堅持肯定影子確實有變的更黑,正如乍看嚴肅的他提議跟眼前這個憂鬱之人玩起踩影子遊戲那樣。明明影子被踩時我們不會有知覺,但因為與我們有關,我們便會想躲閃了。

女人沒有生育子女的社會義務
女人沒有生育子女的社會義務

2024/05/09

Gerda

皮尤研究中心好奇,東亞地區的人們對於「女人有沒有生育子女的社會義務」究竟有何看法,而在香港、日本、南韓、台灣和越南進行了調查,訪談10,390 名成年人後,發現出人意料的結論──絕大多數東亞成年人「不相信」女人有義務生孩子。根據這份2023年的調查結果,日本與台灣是東亞最尊重女性生育自由意志的兩個國家,而南韓不尊重女性的程度與越南差不多。不過,如果研究人口統計細節,就會發現各國不同世代、不同性別對女性生育自主的看法其實有著很大的差異。

我想跟你打一場不能重來的比賽─《排球少年:垃圾場的決戰》
我想跟你打一場不能重來的比賽─《排球少年:垃圾場的決戰》

2024/05/06

薄荷糖

在四年的等待後,排球少年終於推出動畫續作《垃圾場的決戰》。原先應該是第五季的貓與烏鴉對決沒有出現在電視裡,而是以劇場版方式直接呈現在大螢幕上,自然有優點也有缺憾,但不變的仍是《排球少年》帶給大家的快樂,與那份超越輸贏的感動。劇場版和電視動畫不同,主題之外也需要核心價值來昇華故事情節,《垃圾場的決戰》是春高第三場比賽,也是少年Jump讀者票選中《排球少年》最受喜愛的一場對決。劇場版將主角從日向翔陽轉移到音駒的舉球員孤爪研磨。

藝術始於靈光消亡之處──《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與班雅明沒/有談論AI
藝術始於靈光消亡之處──《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與班雅明沒/有談論AI

2024/05/01

江世威

複製品不是近代才出現的產物,自古以來對於藝術作品的模仿從未間斷。模仿的正當性來源於原創作品的靈光;美是從過去作品的模仿中產生,一旦藝術創作偏離了原作的脈絡他就毫無價值可言。靈光消逝不是作品的死亡,也不是藝術的死亡。藝術的「誕生」恰恰在於複製技術將靈光扼殺,為此藝術作為藝術才從諸社會功能之中分化出來。當AI能做到僅用數秒就能輸出一張完成度極高的「繪畫」或是在完全不需要「本體」的情況下合成出逼真的影片時,AI帶給人們的震驚絕不亞於攝影技術問世時給世界帶來的震撼。但我們必須在眾多現象中找出與藝術的自我再製最切身相關的問題。

繼大俠梅花鹿之後:《狸太怨》的當代復古
繼大俠梅花鹿之後:《狸太怨》的當代復古

2024/05/01

陳泓璿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並沒有把河狸直接代表美洲原住民,因為有其他美洲原住民形象的角色,不過這個角色在片中的戲份不大重要就是了。相比於近年討論類似議題的電影,如《花月殺手》討論原住民與殖民者的矛盾關係,或《阿凡達》全面反擊外來者,《狸太怨》的結局有些古板老套,但是在邁向滅族的過中,河狸聚落超現實地發展出科技文明的想像力依舊令人耳目一新。

愛與痛之中,重溯七〇年代搖滾星夢:《黛西‧瓊斯與六人組》
愛與痛之中,重溯七〇年代搖滾星夢:《黛西‧瓊斯與六人組》

2024/04/21

陳偉毓

作者泰勒‧詹金斯‧芮德繼上一本也是訪問主題的《銀幕女神的七個新郎》之後,進一步在體裁上有所突破,她採用更實驗性質的訪談對話體織就整篇小說:曾在1970到1980年代叱吒樂壇的黛西‧瓊斯與六人組為何最終倏然解散?為何這組如彗星般劃破天際的搖滾樂團會迅速消失於天際?當年在後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過境遷,讀者如同看著一段重溯樂團興衰的紀錄片,聆聽每個團員憶起當年的種種細節。

被死亡拯救的小鎮:肯洛區最後之作《老橡樹酒館》
被死亡拯救的小鎮:肯洛區最後之作《老橡樹酒館》

2024/04/19

Lizard

這是一個蕭條的小鎮,是一個被拋棄的小鎮,許多人沒有工作,許多小孩到處遊盪,甚至下了課也不知去哪裡而只能在街頭廝混,他們的父母可能有工作,但工作不在這個小鎮;而這些流連酒館,言行十足右翼的居民,也並非什麼特定政黨的狂熱份子,他們是全球化下的受害者,正如世界上許多因為全球化勞動產業外包而失去工作,卻又無法及時轉型的人一樣。許多酒客成天沒事做就坐在酒館裡,他們抱怨,嘲笑,對所有事情都有所不滿。一開始,提傑並不打算捲入紛爭。

配角的重生:《不愛鋼琴師》
配角的重生:《不愛鋼琴師》

2024/04/19

曾友俞

《Lara》,是主角拉娜的名字,但她卻是故事中的配角。在電影的多數場景中我們都能發現音樂與鋼琴,拉娜的兒子維特即將舉辦鋼琴演奏會。從電影海報中我們就能發見端倪,處於這場演奏會中觀眾角色的拉娜,既是主角,又是配角。而這個特質正凸顯在曾經作為鋼琴家的她,面對兒子的成功所產生的矛盾心理。

一部王家衛式的愛情電影:《再見機器人》
一部王家衛式的愛情電影:《再見機器人》

2024/04/09

Lizard

當電影在此開始變調的時候,我們才突然知道「Robot dreams」是什麼意思,因為機器人此刻開始做夢,它數度夢見自己回到狗狗的公寓,卻又在美夢變成噩夢間清醒。對這部電影而言,故事不只是關於狗狗,不只是關於狗狗如何夢想成真,也是關於他的完美對象如何展開自己宛如靈薄獄的體驗。時而,它的腿被人鋸斷,時而全身被冰雪所封,時而在夢境中進入奧茲王國,與群花一同跳舞,然後被一隻狒狒拖去秤斤論兩賣掉。我們很難想像,有任何一部愛情電影,會有一幕描寫失散的另一半被如此分屍。

所有國家都有淪為小國的可能:《鐵幕降臨》
所有國家都有淪為小國的可能:《鐵幕降臨》

2024/04/09

蕭育和

台灣與東歐有著類似的處境、經歷與命運,同樣被極權帝國視為勢力範圍、同樣經歷過「蘇維埃人」的政治工程,以及弱勢民族的邊緣命運。但「寧靜革命」的僥倖讓台灣錯失再造政治靈魂的契機,黨國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可以換上不打草稿的話術搖身一變民主鬥士。在極權帝國反撲的今天,西歐人似乎還是沒有長進,如果安愛波邦這本《鐵幕降臨》應該有什麼啟示,可能就是昆德拉當年對鬆弛西歐人的警告:所有歐洲國家都有「淪為小國、遭遇小國命運」的可能。

當性是一種反美好的指標──閱讀李滄東《生命之詩》
當性是一種反美好的指標──閱讀李滄東《生命之詩》

2024/04/04

沈眠

美好與醜惡是《生命之詩》很重要的兩種參照元素,以性來說,電影出現了三處相關的部分。如果以前兩者來看的話,性是醜陋且罪惡的,性傷害了少女,讓她輕生辭世,造成不可逆的滅亡,而男孩們的父親們想到的只有自己孩子的未來,一味想要和解付錢了事,對少女生命毫無一點在意珍惜;同時,對楊美子(以及許多女性)來說,性是一種反美好的指標,是侮辱詩的存在。性堪稱是殘酷的悲劇,女性深受其害,而男性又終其一生被自身的性欲求纏繞難解。

《惠子不能輸》:生命的攻防進退正如拳擊
《惠子不能輸》:生命的攻防進退正如拳擊

2024/04/04

謝承璇

在《惠子不能輸》中,在唯二的兩次比賽片段,惠子總以一種突進的姿態,仰賴連續出拳攻擊來獲得分數,卻往往在突進之中被對手突破防禦而重擊。第一次比賽的畫面被以多種形式呈現,有拳館為她錄製的參賽影片,隨後反覆在教練與惠子面前播放;母親拍下的搖晃的照片,隨著惠子被對手擊倒,照片搖晃的幅度也越大。然而無論以多少種外在視角去觀看惠子與拳擊之間的關係,我們似乎無法透析拳擊之於惠子為何重要。於此,三宅唱透過外部形式,試圖理解惠子所進入的「無我」的狀態中。在那裡,惠子急欲表達,卻也害怕受到傷害。也因此,拳擊對惠子而言的意義,並非是在稍後她與弟弟解釋的「揍人很爽」這樣簡單,而是在這樣高張力的運動裡、不斷擲出自身的力氣,而達成自我表述,並渴求對等的鬥志作為回報。

《三體》:一則「中國拖累全世界」的寓言
《三體》:一則「中國拖累全世界」的寓言

2024/03/28

影集共和國

當Netflix釋出翻拍版本的《三體》,中國網路輿論開始如骨牌般倒下。抨擊內容辱華、抨擊選角醜化、各種爭議漫天蓋地。其實,Netflix版本的《三體》已經是一個相對比較「不反人類」、「不醜化中國」的版本了。中國評論員郭松民加入批鬥《三體》的行列,寫道:「《三體》把中國表現成一個黑暗、殘暴、乃至反人類的所在。」「按照《三體》的邏輯,中國的黑暗、殘暴,已經連累了整個人類文明,使之走上了自毀的道路。」老實說,至少在這兩句話上頭,我真的無法同意他更多。

相信祖國神話的我們,隨時都在地獄邊緣:《夢想集中營》
相信祖國神話的我們,隨時都在地獄邊緣:《夢想集中營》

2024/03/26

Lizard

強納森·葛雷澤的目的呼之欲出,不是「納粹也可以表現的像正常人」,而是「納粹本來就是由正常人而來」。他們聽從了某些神話與故事,讓他們精神結構上在看待猶太人與常人不同,正如那些昔日的德國國民一樣,同時因為經濟利益的誘惑他們選擇繼續相信這些神話與故事,好讓他們的偷竊與搶奪能合理化,但他們的生理反應仍然出賣了他們,透過高牆隔絕的猶太人還有那些刻意的對猶太人苦難的掩蓋,正說明了此等意識型態的虛假。

無疑,然後呢:《死刑犯與三個女人》
無疑,然後呢:《死刑犯與三個女人》

2024/03/25

陳偉毓

當道德及司法都已下定錨,對錯分明,連一句「但是」都插不進縫隙。但是,這也是此書最讓人感到有趣的地方,它沒有要翻案,沒有要讀者原諒、甚至同情安索,因為讀者跟隨著安索的思路,你聽不到懺悔,只感覺到一大片白茫茫的困惑和匱乏。常言道,文學是危險的,的確如此,因為它會鬆動那些無疑之處,就連一位臨刑在即的死刑犯,你都沒有辦法用死來概括他的所有,這對太多人來說是如此可疑。

【SAVOIR TAIWAN】關於我們+歡迎合作提案
【SAVOIR TAIWAN】關於我們+歡迎合作提案

2024/03/25

站內公告

我們歡迎任何類型的合作結盟,

無論是大企業、小公司、NGO、還是NPO,

只要有好點子,

隨時歡迎來信。

如何像金魚一樣忘記一切:《(真)新的一天》
如何像金魚一樣忘記一切:《(真)新的一天》

2024/03/23

Lizard

於是他進入了他們兩個的生活,與他們既像忘年之交,又像是父親與子女,差別在於,一般的父親不會與子女做愛,而他會。不過這在片中是一種其實很自然而然的排列組合,真真與尚做愛,尚與Jay做愛,然後尚與Jay還有真真三個一起做愛,他那本來因中年而泛黃的濾鏡慢慢變成燦爛的金黃色,三個人的狂歡解決了各自的寂寞。隨著電影推進,過去卻又慢慢追殺到這三人這種獨立於時空的享樂狀態,使得這種關係戛然而止,只留下焦慮與逐漸蔓延的困惑,就像從宿醉裡吹著凌晨的風醒來的感覺。

「圍城」困局裡的角力:《82年生的金智英》
「圍城」困局裡的角力:《82年生的金智英》

2024/03/21

張清慧

看到這裡,觀眾只知道金智英有心理疾病,但卻不知道她到底生了什麼病。一直到春節跟丈夫回婆家,金智英盡心作個好媳婦,伺候婆家裡的每一個人,就在她和丈夫離開要回她娘家之際,大姑突然回來,婆婆要媳婦金智英伺候她那個難得回家的女兒,全然不理會金智英正要離開回娘家,金智英被困在婆家成堆的家事裡分不開身,讓她瀕臨崩潰邊緣,於是她突然一句:「親家母…」整間屋子頓成靜默,金智英用自己母親的口吻繼續說:「親家母看到自己的女兒很開心,而我也想看看我的女兒,既然你女兒回來了,就該讓我女兒離開回家,如果妳還讓她留下來照顧大姑一家,那我家智英該多傷心啊?」

疼痛不需理由,或許愛也一樣──《愛:牛津非常短講011》
疼痛不需理由,或許愛也一樣──《愛:牛津非常短講011》

2024/03/18

Savoir Book Preview

愛人的渴望有可能像信念一樣同時需要並提供理由,但正常來說又無法讓人自行選擇嗎?我們都見過有人在陷入不幸時會用「所有發生的事都有理由」來應對。他們喊出這個口號時的自信很惱人,因為,大部分的事情發生時都有原因,但未必有「理由」。醫生輕敲膝蓋下方來測試你的反射神經,你的腿往前抽動,被敲是腿動的原因,但不是理由──你並沒有眞正去做這件事,這件事只是發生在你的身上。疼痛就是這種情況:假如你踩到一根釘子,你可能會痛,而且意識到原因為何,但踩到釘子並不是你感到疼痛的理由。疼痛不需要理由。或許愛也一樣。

音痴近乎猴
音痴近乎猴

2024/03/16

愛科學

我們都有這樣的朋友,雖然有一顆愛音樂的心,但遺憾的是五音不全,即使聽他唱完一整首新歌,依然無法參透實際旋律為何。不過,你是否有注意到,這樣的朋友未必抓不到拍子,甚至,他可能比起那些音準很好的人,擁有更好的節奏感。義大利最新的研究不僅再度說明了「旋律」與「節奏」是兩種不同的音樂能力,猴子只擁有其中一種,更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說:「我們聆聽品味音樂的能力,有可能不是從那些非人類老祖先那裏繼承下來的。」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最新文章最新文章
主題總覽主題總覽
成為粉絲
追蹤IG
追蹤推特
也有串串
合作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