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總覽

只有不斷前進的人才會知道:《進擊的巨人》中的生命、暴力與自由
只有不斷前進的人才會知道:《進擊的巨人》中的生命、暴力與自由

2025/01/14

蕭育和

事實上,諫山創的選擇非常合理,因為怪誕蟲完全不是,也不應該是故事的重點,如果情節推進到解決怪誕蟲之謎,無疑會讓故事陷入一種迷思,彷彿可以透過根治某個問題,讓這個世界徹底改頭換面,但是,《進擊的巨人》不是一部烏托邦作品。艾連在陳述為何發動地鳴時說,「我確切知道的是,米卡莎的選擇所帶來的結果。全都是為了抵達那個結果,我…不斷地前進」。如果虛無的自由是這個故事的主題,那麼艾連並不需要「不斷地前進」,畢竟,他的「自由」也包括無視米卡莎的選擇,而艾連沒有選擇這樣的自由,他的選擇是不斷前進,抵達「米卡莎的選擇」。

串流,就是監控資本主義:《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
串流,就是監控資本主義:《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

2025/01/13

Savoir Book Preview

話又說回來,音樂始終來自人性,人性往往少不了性別,而世上大部分地區的整體音樂品味都會隨著年齡與性別而有所差異,且幅度幾乎不輸國籍與語言所代表的差別。由此性別登記從串流業者的角度來看,就成了實務上的一種統計優勢,因為你可以藉此把同國家、同年齡、同性別的舊使用者他們已經喜歡的音樂,推薦給什麼都還沒有播放過、宛若一張白紙的新使用者。我在理論上反對這種做法,也很希望能在實務上反對這種做法,因為我個人的音樂品味絕不限於我這個族群的人。但屬於我們這群人的獨特品味,確實是形成在上世紀八〇年代的美國調頻電台上,那是一群青春的少年聽眾,而我正是當中的一員。

她可以把電影拍的很美麗,同時強調現實的殘缺:《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
她可以把電影拍的很美麗,同時強調現實的殘缺:《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

2025/01/13

Lizard

《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擁有令人印象深刻卻不搶戲的音樂設計,透過托普榭甜蜜與憂鬱的電子音樂,還有導演帕亞爾·卡帕迪亞的品味,你可以在一波波如指尖觸碰或者呢喃的震動裡感覺到屬於孟買眾生的脈動,以及同樣身處這座城市掙扎的三位女性的希望與落寞,那是晶瑩剔透的水晶音樂,也是水晶落地的破碎時刻,事實上本片一開始就用一種偽紀錄片手法拍攝,帕亞爾·卡帕迪亞透過不同的路人及其自白,說出她們在孟買的故事,關於她們對這個地方的希望與落寞。

老自由派不死,只是無法再跳舞:阿莫多瓦《隔壁的房間》
老自由派不死,只是無法再跳舞:阿莫多瓦《隔壁的房間》

2025/01/07

Lizard

儘管死亡元素並非第一次出現在阿莫多瓦的作品裡,至少在《我的母親》裡死亡就是推動角色的關鍵元素,但《隔壁的房間》中,死亡卻是核心議題。不只因為故事主線是罹患癌症的戰地記者找一個不是她最熟的朋友陪伴她安樂死的過程,同時也因為片中的角色一邊回憶上世紀挑燈夜戰於新聞還有享樂的黃金年代,一邊覺得對於現實無能為力的感慨。那是蒂妲·絲雲頓扮演的與女兒不睦的瑪莎,也是茱莉安·摩爾扮演的恐懼死亡的英格麗,當然也是與她們兩個都曾有過一段情的約激進環保與人類自願絕育倡議者達米安。

你的靈魂伴侶不會出現了
你的靈魂伴侶不會出現了

2025/01/07

Mumu Dylan

你相信真愛的存在嗎?很有可能:根據數據收集公司「Statista」在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94%的美國人相信真愛。哈佛大學教授、社會科學家亞瑟‧布魯克斯認為,真愛這個概念沒有太大的爭議,但有很多美國人對愛情抱持著一些更浪漫——卻不現實——的信念:一見鍾情或命中注定。很多相信這些廣為流傳、神奇魔法般的概念的人覺得,它們或許就是真愛的本質。其他人則認為務實的戀愛更好——長遠來看,真愛是好運氣、自由意志與努力經營的綜合體。證據表明,後者的說法才是正確的。更關鍵的是,沉浸在虛幻的愛情泡泡裡,反而讓我們更難找到與維繫愛情。

倦怠社會,透明社會,之後是全體自認為需要心理諮商的「療癒社會」
倦怠社會,透明社會,之後是全體自認為需要心理諮商的「療癒社會」

2025/01/07

蕭育和

然而我們迎來了需要表演「脆弱性」的新時代,能夠無礙的「恰當」展示自己的精神弱點,變成了受眾人喜歡的特質。凡是參加才藝比賽的歌手莫不失去親人、大病初癒、浩劫餘生、霸凌倖存,之中至少選一項標籤來讓人記住跟喜愛自己,因為僅是有才藝從來都不夠,你還要有個傷心的故事,一個無傷大雅的脆弱痛點,對陌生的人們來說,唯有當眾展示你的痛苦,你才真的成為一個人。意外的是,或許不只是選秀明星,社群媒體把一般人也變成了這樣。

妲己與褒姒都沒有滅國,男人內亂自滅還牽拖:《虛構的故事與真相》
妲己與褒姒都沒有滅國,男人內亂自滅還牽拖:《虛構的故事與真相》

2025/01/02

Savoir Book Preview

《史記》記錄「褒姒不肯笑」是西周滅亡的原因,編了一個故事關於幽王想盡各種辦法讓她笑。有一次幽王誤點燃通知敵人來犯的烽火,諸侯從四面趕來卻不見敵人。褒姒看到後大笑,幽王很高興,多次點燃烽火,也因此失去諸侯的信任。不過從各種歷史與考古證據都可以看到,這個故事不可能是真的,首先直到「戰國時代後期」以後才開始廣泛使用烽火,其次是率領西夷、犬戎的申侯擁立平王,而平王為了躲避戎來襲而遷都,這在邏輯上也不成立。

你無法預知人生結尾,也無法知道敵人何時來臨:《生之敵》
你無法預知人生結尾,也無法知道敵人何時來臨:《生之敵》

2025/01/01

地瓜嗓さん

近期接連而至的噩耗與意外,讓我不禁回想起《生之敵》帶來的啟示:「你無法預知人生的結尾,也無法知道敵人何時來臨。」這部電影不僅探討了敵人是什麼,更帶領觀眾反思,敵人可能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電影中,導演吉田大八將「敵人」塑造成《雙峰:回歸》中煤炭工人的形象,並暗示敵人來自北方。對冷戰後的日本觀眾而言,「北方的敵人」或許是俄羅斯,而在當今的語境中,這個符號也可能指代中國或北韓。這些解讀隨著不同世代而變化,但導演的寓意並不止於此:敵人不僅是外部的威脅,還深藏於我們與生活對抗的每個細節中。

台灣是虛構的夢中風景,但夢並非毫無價值:《雨中的慾情》
台灣是虛構的夢中風景,但夢並非毫無價值:《雨中的慾情》

2025/01/01

Lizard

本片的夢境結構,實際上至少有三層設計,特別是當我們發現乍看覺得出現得有點荒唐的嘉義,被用來再現某種中日對抗南北雙城的卡夫卡式架空寓言結構,其實是第二層世界而非現實;在此之外,還有二戰日本士兵侵略鲁家峪的第三層現實(這大概就是本片唯一缺點,就是在這裡本片犯了一個像是《金錢男孩》誤把誤把馮京當馬涼的錯誤)。但更重要的是,那起初被當成春夢的第一層夢境,主角義男不再陽痿之地,如何無中生有,或者重新組織與編排現實誕生出創作慾層層突破影響現實,才是本片令人感動之處。

將歷史與傳說還給森林——讀《魔法森林》
將歷史與傳說還給森林——讀《魔法森林》

2024/12/25

江紫涓

森林是故事與意義的集散地。幾乎從文字出現以來,人們就開始創作關於森林的故事。歷史上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便講述了一趟森林之旅,呈現人類與森林之間的複雜糾葛。為了取得木材,史詩主角吉爾伽美什帶著五十位隨從,翻越了七座山,前往黎巴嫩的杉樹林。砍伐林木的聲音,喚起了森林中的巨人胡姆巴巴,使祂開始攻擊吉爾伽美什。吉爾伽美什藉由贈送各種來自城市的奢侈品,誘騙胡姆巴巴失去神力,最終殺害了這位巨人。

後MeToo荒涼:《黑箱日記》與《極度不妥!》
後MeToo荒涼:《黑箱日記》與《極度不妥!》

2024/12/25

張茵惠

「極度不妥」打敗了其他貌似「更重要」、「更具公共性」、「更嚴肅」的詞彙,獲得年度新語、流行語大賞,背後原因值得探究。在劇情中,「男性相對不受限制」與「人與人之間關係邊界不清楚」,是二為一的事情。事實上是否真是如此或許可以再討論,但《極度不妥!》鋪陳出的昭和時代其實就是這樣,宮藤官九郎試圖從昭和中提煉出好的部份,譬如人情味與對彼此的善意,但我們很難想像這些「好的部份」可以唯獨排除男性特權而存在。為了回應這個問題,宮藤官九郎特別安排了小川體悟到「對自己女兒不願意說、不願意做的事情,就別施加到其他女性身上」的橋段,這聽起來不過是常識,但仔細想想還真的很多人做不到。

帶有缺刻的日常:川內倫子《CUI CUI》
帶有缺刻的日常:川內倫子《CUI CUI》

2024/12/23

傲金

依照書的順序來讀的話,觀者很簡單就能意識到時間所帶來的改變,婚禮祭儀,祖父母分別生病,離世,葬禮,感傷與痛苦,新生命的誕生。這本來是跟觀看者完全沒關的事情,瑣碎、微小,又是任何人都經歷過的事情,這是川內家的家事,與我何干?《CUI CUI》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我想川內倫子應該是相當投入地去拍了許多照片。但她卻選擇將自己置於如他者般的遠處,好似這一切與自己無關那樣冰冷地選擇、編輯照片。她不只忍受拍照的疏離,更忍受了編輯的疏離,而只有這樣,她對家族的綜合感情才能夠全部留給觀看者。每張照片都有著無數細小的缺刻,孔洞,這不滿足而悵然若失之處剛好能騰出一人份的情感位置,邀請觀看者走入她的生命經驗。

尋找那回不來的夜晚──《狂野電影史:跟著昆汀塔倫提諾一起飆電影》
尋找那回不來的夜晚──《狂野電影史:跟著昆汀塔倫提諾一起飆電影》

2024/12/18

Lizard

「有人問過我,我是否受過電影學校教育?」「我說:『不,我受電影教育。』」昆汀的優點正在於他可以跳出學院視角,他喜愛致敬類型甚至引用歷史,但他絕不把這些事情做的很學究,看他的電影你可以清楚明白,哪怕你不知道他的作品在致敬影史的哪些類型,又或者引用的那些元素是什麼,但你還是可以看的很開心,這裡面絕對不會有什麼太艱澀或者難以理解的事情,相反地一切都如此清晰明瞭,如同他在書裡對馬丁史柯西斯、布萊恩狄帕瑪、山姆畢京柏、史提夫麥昆,甚至是你絕對沒聽過的影評人凱文湯瑪斯等多位電影人的意見與評斷都是如此明快直接。

致命的誤判:為何白人女性選民背棄賀錦麗?
致命的誤判:為何白人女性選民背棄賀錦麗?

2024/12/18

張茵惠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員艾瑪‧秀提斯在2024美國總統大選前一天,飛往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觀摩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的最後一場造勢。她寫道:「女性支持者充斥了整個造勢場合,尤其是年輕黑人女性特別多。還有一些年長郊區白人女性,她們看起來簡直就像是麻州參議員伊麗莎白‧華倫的表親。有很多男性選民也很熱情,但人數遠不及女性那麼多。」秀提斯繼續描述道,那場造勢上賀錦麗看來極具魅力,群眾中的女性激情呼應著她的演說。「當提到生殖權利的言論時,簡直全場沸騰」。北卡羅來納州有非常嚴格的墮胎限制,影響著全州的婦女。然而大選的開票結果卻證實,生殖自主議題也許確實能在民主黨造勢場合贏得最高分貝的歡呼聲,但遠不足以讓人當選總統。

金馬最佳紀錄片入圍討論:電影是否真的能改變世界?
金馬最佳紀錄片入圍討論:電影是否真的能改變世界?

2024/12/18

地瓜嗓さん

早在1970年,高達便在《殘像》的39條綱領中,清晰地展現了1960至70年代歐洲左派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堅決反對抽象化與形而上學的世界觀,轉而提倡基於物質現實的辯證分析。這些條綱看似艱澀、硬核,卻揭示了電影創作與評論必須介入現實的深層責任。有趣的是,當我們回望2024年,這樣的責任似乎更多地落在了紀錄片的肩上。然而,這些嘗試能否持續,仍令人懷疑。正如《青春(苦)》的映後討論所言:「紀錄片改變不了什麼。」或許,高達當年便已對戰鬥電影的計劃感到失望,認為這一努力終將徒勞無功。但真的徒勞嗎?也許,將現實記錄下來,就是改變的開始。

台灣,一個用於理解「中國人」的實驗場:《度量瘋狂》
台灣,一個用於理解「中國人」的實驗場:《度量瘋狂》

2024/12/11

Savoir Book Preview

二戰剛結束,台灣這座島上居住的華人是世界衛生組織方便可及的研究對象。當時的中國仍然在鐵幕之後,蔣介石控制之下的台灣和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因此都成為學者研究中國的替代品。雖然被以「荒謬」形容,當時被視為「自由中國」的台灣在聯合國著實代表中國的席次。中國是三個提議創立世界衛生組織的聯合國成員國之一,且中華民族佔世界總人口超過五分之一。然而,那個代表中國、成為國際組織想要了解中華文化,以及將全球發展主義應用於中國社會實驗場的地方,竟然是台灣。

記者見證國家覆滅的公路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 Civil War》
記者見證國家覆滅的公路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 Civil War》

2024/12/09

曾友俞

《帝國浩劫》的故事罕見地以記者為主角。資深記者 Lee 與 Joel 前往華盛頓白宮,在戰爭的尾聲他們想要採訪到總統對於局勢的看法,以及他所造成的現況的一些感想。使用「造成」並非無端,從故事裡頭總統的發言我們可以知道他已經在第三任期,且解散了聯邦調查局,甚至空襲了美國公民,這或許是某些原因的結果,但包括此在內雖未經故事揭露的種種作為,也導致了美國中央以及革命方的「西方力量」──由德州與加州所領導的勢力──之間的戰爭。

「祖」你千回不厭倦,Meta 想要錢但不要負責任:《獲利至上》
「祖」你千回不厭倦,Meta 想要錢但不要負責任:《獲利至上》

2024/12/04

YJ

祖克伯模稜的投機態度對產品造成深刻的影響,對於前述言論市場生態問題,臉書團隊跟祖克伯畢竟無法不處理,因此他們延攬了前任Google高階經理人雪柔・桑德伯格為營運長,她帶著在前公司施展的商場手腕加入臉書,但並不是每位女性員工都受桑德伯格喜愛。「很明顯,大概從第二個月開始,大家就知道她最喜歡幫哪些人的忙。她們都跟她很像,會帶健身背包或瑜伽包上班,頭髮吹得很漂亮。」一位早期的員工說,「總之,不是那些在男性主導的團隊裡,每天作戰的邋遢女性工程師。」

黑白大廚與莊祖宜姊妹:精緻餐飲論述的「湯匙問題」
黑白大廚與莊祖宜姊妹:精緻餐飲論述的「湯匙問題」

2024/12/03

張茵惠

雖然《黑白大廚》並不是憑空產生的企劃,而是繼承了過往諸多優秀節目,卻帶入了其他國家製作團隊可能一點都不願意觸碰的戲劇轉折──它從一開始,就把廚師分了等級,已經證明過自己的廚師稱為「白湯匙」,還需要打響名號的廚師,稱為「黑湯匙」。《黑白大廚》以各種華麗場佈,讓白湯匙廚師高高在上的出場,俯視底下的黑湯匙廚師。正如節目一開始參賽者鼓譟私語的內容那樣:「為什麼他們站在高處,我們在這裡?到底是根據什麼決定湯匙顏色的啊?」

難以觸及的被抑制念頭及願望:《在診間遇見佛洛伊德》
難以觸及的被抑制念頭及願望:《在診間遇見佛洛伊德》

2024/12/01

Savoir Book Preview

為了凸顯日常清醒時的思慮有多麼難以觸及被隔離/被抑制的記憶,請容我暫時用電腦領域偶而會發生的事情來加以比喻。儘管這種比喻在諸多方面都不夠精確,卻有助於讀者理解佛洛伊德所說的隔離(isolation)或斷開連結(dissociation)的意思。有使用過一陣子電腦的人都知道,有些硬碟檔案儘管還在,卻無法開啟或無法有效讀取;就像無意識的材料,我們試圖清除的電腦檔案很少真的被刪除掉。已經成為無意識的記憶、念頭及願望,就像這些檔案:我們可以說,建立這些檔案的應用程式已經不存在。然而更好的說法或許是,能夠找到、開啟並讀取這些檔案的應用程式,還有待被設計出來。

東京國際影展終身成就獎得主——貝拉‧塔爾特別訪談
東京國際影展終身成就獎得主——貝拉‧塔爾特別訪談

2024/11/26

地瓜嗓さん

對許多影迷來說,貝拉·塔爾代表著沉浸式、非主流、寫實、哲學、反傳統與打破階級的精神。而在我心中,最貼近他的形容詞卻是「充滿耐心的」。第一次觀賞《鯨魚馬戲團》時,長鏡頭中那份緩慢的「黑暗」感彷彿從螢幕中溢出,逐步將我吞噬。這種氛圍看似簡單,卻需要精密的分鏡與場面調度才能達成。

棒球如何在19世紀成為了一種真正的職業
棒球如何在19世紀成為了一種真正的職業

2024/11/24

Mumu Dylan

1869年,辛辛那提紅襪隊成為棒球界第一支全職業球隊,這要歸功於一名願意出資的當地商人。僅僅兩年後,職業棒球隊的數量激增,足以成立國家職業棒球員協會。雖然棒球員的薪水通常比工匠高,也比藍領階層高得多,但棒球員當時並不是一份體面的職業。業餘球員純粹因為樂趣而打球,得到了上層社會的尊重,但那時職業棒球員的社會觀感跟演員和拳擊手一樣,經常被視為粗俗無禮、愛作弊和酗酒的社會底層。

光與阿修羅:印度新銳女導帕亞爾·卡帕迪亞對談是枝裕和
光與阿修羅:印度新銳女導帕亞爾·卡帕迪亞對談是枝裕和

2024/11/18

Lizard

是枝裕和承認他身為男性,他無法徹底擺脫身為男性視角的侷限,甚至光是覺得自己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就是一種傲慢的想法,而他所能做的,就是把田野調查的工作做好。卡帕迪亞則表示,雖然她是女性,然而她在身分上也有多種特權,無論是種姓、階級、還是語言,印度是個有超過二十種方言的國家,但在電影呈現裡經常忽略這一點,這會是她想在作品裡呈現的,而女性如何在這種高度差異化下環境求生,諸如各種種姓制度、宗教、階級、語言、種族下的不平等的困境。

回到黑暗──艾美.懷絲與她的眼線:《一線之間》
回到黑暗──艾美.懷絲與她的眼線:《一線之間》

2024/11/18

Savoir Book Preview

很多時候,女性化妝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漂亮但自然,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對。但眼線不一樣,它基本上是細微或「自然美」的相反。眼線可以展現你的性格。艾美.懷斯就是眼線愛好者。她的對英國文化造成很大的衝擊,令媒體不知道該如何看待。蓋瑞.穆霍蘭2004年在《衛報》上寫道:「艾美.懷絲能夠、也應該變成巨星的理由很多,包括她的天賦、魅力、歌曲、聲音、態度。但,她不該成為巨星也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她拜託你們接受的那些框架?她自己根本擠不進去。明明聽起來像非裔美國人,卻是英國猶太人;明明看起來性感,卻不願配合這個形象;明明很年輕,聽起來卻很老;唱歌很成熟,講話卻很粗魯;音樂溫潤,歌詞卻齷齪。」穆霍蘭當然只說對了一半:艾美不久後便名揚國際,與東尼.班尼特和王子等兒時偶像一起演出。

日本動畫電影在中國崛起?好萊塢殞落?
日本動畫電影在中國崛起?好萊塢殞落?

2024/11/14

地瓜嗓さん

為何日本動畫在中國備受青睞?一方面,疫情改變了觀影習慣,加上政策推動,本土電影和日本動畫的吸引力增加。而好萊塢頻繁的續集與重啟策略未能引起觀眾共鳴,反而帶來審美疲勞。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觀眾對《鈴芽之旅》的偏愛,與台灣觀眾對宮崎駿作品的偏愛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台灣觀眾長期接觸多元日本作品,對主題的接受度較為廣泛,如今的觀影習慣也逐漸向日本市場靠攏,對家庭價值以外的題材更加關注。

不只是演員與妻子,吉田喜重的挖掘者:岡田茉莉子與《秋津溫泉》
不只是演員與妻子,吉田喜重的挖掘者:岡田茉莉子與《秋津溫泉》

2024/11/12

Lizard

已成名的岡田茉莉子看到這位新銳導演的潛力,儘管她一開始並不認為受法國新浪潮影響偏好原創劇本的吉田喜重會接受《秋津溫泉》拍攝工作,然而吉田喜重不只接受這份工作,甚至兩人還在這過程裡萌生了愛意。儘管拍攝過程裡不乏困難,包括原本擔任男主的芥川比呂志生病,而只能臨時找他人取代,她的母親也在拍攝過程中去世,但具有豐富拍攝經驗的岡田茉莉子費寢忘食的都要與吉田喜重把電影拍出來。今天她在這裡不只是以吉田喜重的遺孀身分,更是以《秋津溫泉》的製作人身分來評價吉田喜重。

【民主實驗室×SAVOIR】中國影響力書單一百本
【民主實驗室×SAVOIR】中國影響力書單一百本

2024/11/09

Savoir Book Preview

中國正在影響我們,這不只是關於物理上的界線跨越,更在於利用我們的民主機制,從內部製造紛亂。一個如此巨大的不民主國家,給世界上所有人類帶來的影響是空前的。有鑑於此一力量的深刻入骨,台灣民主實驗室推出「中國影響力月」系列講座,並且與台灣思想文化協會旗下平台SAVOIR聯合公布「中國影響力書單一百本」,分主題如下。

對於這般悲慘境地的哲人,能用什麼方式幫助別人?《政治的承諾:燃燈者十週年文集》
對於這般悲慘境地的哲人,能用什麼方式幫助別人?《政治的承諾:燃燈者十週年文集》

2024/11/07

Savoir Book Preview

顯然,燃燈者的文論並非任何意義上的政治宣傳,更非特定哲學,乃至於政治立場的表述。燃燈者小心翼翼辨認出那些「極為隱蔽的鉚釘與縫隙」的位置,他們一如至今仍身分成謎的「隱形委員會」,所宣告的是「致我們的朋友」姿態。迫出界限處境的「哲學」所懷抱的是對於城邦的愛,就像帕托什卡深切的覺悟,「對於這般悲慘境地的哲人,能用什麼方式幫助別人?」熱愛城邦的哲人最後在反覆的審訊中腦溢血亡故,最後一次的審訊折磨了他將近12個小時。接著當局愕然發現身後的哲人遠比想像強大,據說在帕托什卡的喪禮上,「警方的錄影機甚至在墳墓旁拍攝與記錄所有人。宗教的儀式也被打斷,頭頂上盤旋的軍用直昇機與附近公路上警用摩托車的呼嘯聲,吞沒了牧師的葬禮佈道。」

老男人的問題:《當育兒變成一種「懲罰」?》
老男人的問題:《當育兒變成一種「懲罰」?》

2024/11/04

張茵惠

日本教育學者末富芳提出了一個十分直白但也許還值得爭論的觀點──日本社會生育率之所以會這麼低,是因為「(自民黨)老男人掌權太久了」,並說「只要五十五歲以下的政治家掌權就能改變社會」,在她眼裡,自民黨歷來的育兒政策說穿了並不是穩健,而只是廢。為了證實此一論點,書中有一部分是比較自民黨與在野政黨的育兒政策差異,並且把改革的希望寄託在更支持女性和育兒的中間偏左政黨。

歷史上最自戀的一代
歷史上最自戀的一代

2024/10/30

Savoir Book Preview

社群網路允許我們以最積極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我們在網路上描述自己的方式,與黯淡無光的現實生活完全不同,而我們的大腦輕易地解決了兩者失調的問題。畢竟,我們早已習慣於把那些可能從負面展示性格(尤其是正直)的資訊放入潛意識。社群網路背後的心理學模型,似乎給充分利用自戀的人打了最高分,換言之,就是那些獲得最多社會關注,但對他人投入相對較少的人。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最新文章最新文章
主題總覽主題總覽
成為粉絲
追蹤IG
追蹤推特
也有串串
合作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