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能創作,但不能擁有創作?當民主社會審問創作邊界

 著作權制度建立在一個基本信念上:創作是人類心智的展現。但「作者是AI」時,我們又該如何重新思考這個概念?

 

  在我們尚未完全理解創作的本質時,AI 已經開始創作了。

 

  著作權制度建立在一個基本信念上:創作是人類心智的展現,其價值來自創作者的意志、風格與表達。當我們說「某人擁有某作品的著作權」,其本質是一種人格與產權的交織,是文化制度對創作者身分的承認。然而,當一幅畫、一段旋律,甚至一整篇影像腳本由演算法生成,這套制度該如何回應?AI 作品的著作權歸誰?它能受到法律保護嗎?

 

  自 2023 年起,美國、歐盟與英國已陸續面對這些問題,不再只是理論討論,而是司法與政策上的直接對決。

 

美國:著作權拒絕純 AI 作品

 

  美國著作權局(US Copyright Office)明確規定,只有具備「人類創意貢獻」的作品才能取得著作權保護。完全由 AI 生成(無人類實質參與的 prompt、編輯、選擇)的內容不符合著作權條件,並在 2023 至 2024 年間多次駁回純 AI 圖像或文本的註冊申請。

 

  然而,對於「人機共創」的案件,美國法院仍在審理中。當使用者投入大量創意指導或進行後續編輯時,是否足以構成人類作者?這仍是尚待確立的司法問題。

 

歐盟:強調訓練資料溯源與透明化

 

  歐盟在生成式 AI 的治理上關注透明度與資料來源。2024 年 8 月正式生效的《AI 法案》(AI Act)要求高風險 AI 模型披露訓練數據使用情形,確保著作權合規。

 

  若未來 AI 使用未經授權的作品進行訓練,可能涉及侵權風險,對音樂、影像、出版等產業影響深遠,也使 AI 平台面臨授權與補償壓力。

 

英國:專利制度的邊界挑戰

 

  英國最高法院於 2023 年 12 月裁定,AI 系統 「DABUS」不能被視為專利發明人,維持「發明者必須是自然人」的立場。儘管英國政府未修改專利法,但已展開產業諮詢,評估是否需為 AI 協作開啟新的專利歸屬模型。

 

  這起案例引發全球關注,討論 AI 協助下的發明是否仍屬人類成果,並促使法律界思考創作者身分的新定義。

 

技術革新與法律挑戰

 

  AI 創作的爭議不僅限於技術層面,更是自由與公平價值選擇的體現。如果著作權法的根本目標是激勵創作,那麼對 AI 作品的態度便不能僅僅停留在排除與否的二元論,而應探索更細緻的保護與分配機制。歐盟的透明化要求、美國的創意貢獻判準,以及英國對專利歸屬的審慎態度,皆展現了不同法域對 AI 創作的回應,但尚未形成一致的全球共識。

 

  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是全球法律趨勢的反映,更關乎主權與文化自主。在 AI 技術快速發展下,我們如何確保台灣的創作者權益不被忽視?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捍衛自身的法律框架與文化價值?

 

  這場討論不只是法律技術問題,更是一場文化與社會契約的重塑。AI 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創作的核心,並在自由與公平之間,尋找新的界線與解答。這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對話,也是台灣在全球科技浪潮中不應缺席的角色。

 

創作的人文意涵與社會重構

 

  在探討 AI 創作與著作權問題的背後,我們實際上正面臨更深層的哲學思辨:「創作」究竟是什麼?自啟蒙時代以來,西方思想傳統賦予創作者獨特的主體地位,將創作視為人類精神與思想的延伸。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言,藝術創作是人類理性自由的展現,是主體與客體、自我與世界互動的過程。然而,AI 創作挑戰了這種以人為中心的創作觀,迫使我們重新探問:若無人類意識參與,那些由機器產出的圖像、音樂或文字,是否還能被稱為「創作」?

 

  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看,創作從來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鑲嵌在特定社會脈絡中的集體實踐。AI 作品的出現,實際上重塑了我們對「作者」概念的理解,從個人主義轉向更為複雜的網絡關係:訓練數據的提供者、算法設計者、使用者與平台之間形成新的創作生態。這種轉變不僅考驗法律制度的適應性,更反映了數位時代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承方式的根本變革。

 

  最後,當我們討論 AI 創作的法律地位時,不能忽視權力結構與資源分配的現實。誰掌握著訓練大型 AI 模型的資源?誰能獲取決策話語權?這些技術與法律問題背後,是不同社會群體、行業部門與國家之間的利益角力。對台灣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而言,如何在全球科技巨頭主導的 AI 時代保持文化多樣性與創作自主,同時建立符合自身社會需求的法律框架,將是一項重大挑戰與機遇。

 

  總結而言,AI 創作的著作權爭議不僅是一場法律變革,更是一次文明對話的契機。它邀請我們跨越法學、哲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學科界限,共同思考科技發展如何與人文關懷並行,為數位時代的創作建立更為包容、公平與前瞻的社會制度。在這個意義上,台灣既是全球化浪潮中的參與者,也有機會成為跨文化對話的橋樑,貢獻出屬於我們的新視野。

 

※你可能也想看:奧斯卡獎替生成式AI開門,為何人類觀眾似乎一點都不在意?

 

 

參考資料

美國著作權局對 AI 作品的立場

1. U.S. Copyright Offi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pyright: Second Report, January 2025.

2. Thaler v. Perlmutter, 2023, U.S. District Court ruling on AI-generated works and copyright.

歐盟 AI 法案與著作權透明度

1. European Parliam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August 2024.

2. European Commission, Guidance on AI Training Data Transparency, February 2025.

英國專利制度與 AI 發明人的爭議

1. UK Supreme Court, Thaler v. Comptroller-General of Patents, December 2023.

2. UK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Consultation on AI-assisted Inventions, March 2025.

 

 圖片:Chatgpt 生成,但它說它不想居功

 

你可能會喜歡

奧斯卡獎替生成式AI開門,為何人類觀眾似乎一點都不在意?

喬姆斯基談ChatGPT:基本上就是一種比較高科技的剽竊

因為尊重孩子,所以不生孩子:《生兒為人是何苦》

如果一個App不用錢,那麼它賣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