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獎替生成式AI開門,為何人類觀眾似乎一點都不在意?

 

生成式AI正在重塑全球創作產業,而奧斯卡的最新規範表明:只要「人」仍在創作核心,使用AI不會成為失格理由。這不僅反映好萊塢的產業現實,更默默樹立了新的文化合法性標準。


這篇來自《The Conversation》的分析提供了值得台灣影視與內容創作者關注的三層啟發:首先,技術滲透的速度遠超預期,即使是劇本與表演這類強調人類創意的領域,也已導入語音合成與AI協作。其次,觀眾的接受度相當寬容,這對產業決策具有重大意涵——反對AI的聲音主要來自產業內部,而非市場本身。最後,當「人類創意核心」被寫進規則,我們不能再單純以「全人創作」作為反對AI的理由,而必須思考:如何重新定義「創作權」與「著作人」?

 

從目前的研究顯示,觀眾在意的不是「用不用 AI」,而是「人類是否仍是創作核心」。

 

對仍努力建立影視產業永續生態的台灣而言,這篇文章不是鼓吹技術樂觀,而是提供一個現實的「制度轉彎觀測點」。我們未必要跟進,但必須知道,未來的紅毯上,不會只有導演與演員,還會有看不見的語言模型,悄悄站在創作者身後。

 

研究顯示,沒有證據顯示觀眾對 AI 發想的點子有明顯偏見。無論是否知道提案出自 AI,觀眾對其預期樂趣與收看意願的評分都差異不大。

 

文|Paul Crosby、Jordi McKenzie(兩位作者皆任教於澳洲麥覺理大學經濟學系)

 

  奧斯卡獎正式邁入人工智慧時代。上週,奧斯卡主辦單位——美國影藝學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首度明確表示,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的電影不會因此失去參賽資格。

 

  這項決定正逢其時。隨著生成式 AI 越來越深入電影製作流程,有關創意與作者性的爭論也日益激烈。編劇罷工與對藝術創作被取代的憂慮,近期已主導了產業內的許多討論。

 

  但觀眾怎麼看?我們的研究顯示,大眾對於 AI 的接受程度可能遠超過業界預期

 

  新規定說了什麼?

 

  更新後的奧斯卡評選指南清楚指出: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不會讓電影在入圍上佔便宜,也不會因此受限。

 

  重點在於人類在創意過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AI 工具可以成為創作流程的一部分,但評審將仔細審視作品中「人類創作」的品質與深度。

 

  這反映出整個影視產業正在出現的結構性轉變。AI 工具如今已被廣泛應用於製作的各個階段,包含許多知名與獲獎作品。

 

  在今年的奧斯卡中,艾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憑藉《The Brutalist》中的表現贏得最佳男主角。該片即使用了生成式 AI 增強他的匈牙利語對白。而獲得最多提名(13項)的《艾蜜莉亞·佩雷斯》(Emilia Pérez)則在後製階段使用 AI 聲音複製技術。

 

  這次更新並非讓 AI 首次進入好萊塢,而是承認 AI 其實早已成為創作現場的一部分。

 

  觀眾在乎嗎?

 

  為了了解觀眾對 AI 在電影創作中扮演角色的感受,我們進行了一項實驗,測試人們對 AI 生成電影點子的反應。

 

  這項研究發表於《文化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我們邀請了 500 位美國受訪者,請他們對多個 AI 生成的「電影提案」進行評分,評估他們預期的觀影樂趣與收看意願(如:去電影院、線上租片或串流平台觀賞)。

 

  其中一半受訪者被明確告知這些點子來自 AI,另一半則未被告知。每個電影提案都包含簡介、導演、主演、類型、分級與片長。

 

  結果非常明確:沒有證據顯示觀眾對 AI 發想的點子有明顯偏見。無論是否知道提案出自 AI,觀眾對其預期樂趣與收看意願的評分都差異不大。

 

  AI 協助 vs AI 製作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研究著重在「點子」的反應,也就是電影的初步構想,而非最終完成品。這點區別很重要。

 

  在我們的實驗中,AI 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每個提案中都隱含有真人導演與演員的參與,且沒有暗示 AI 完成了整部劇本或參與製作的其他部分。

 

  如同我們在論文中指出的,AI 參與程度有限,可能促使參與者更容易接受。大家隱隱理解,真正的創作核心仍是人類。

 

  這與其他創作領域的趨勢一致。例如在音樂與視覺藝術領域,觀眾通常對「完全由 AI 創作」的作品反應較為冷淡。

 

  整體來看,這些發現都指向一個結論:最理想的可能是中庸之道。觀眾或許能接受 AI 在創意發想、剪接與視覺音效等階段扮演輔助角色,但對於最終作品仍重視人類的創作與真誠。

 

  這也是奧斯卡目前所主張的平衡路線:不排斥 AI,但強調獎項頒給那些「人類仍居於創作核心」的作品。至少目前為止,觀眾似乎也對這種做法感到安心。

 

  這對產業意味著什麼?

 

  生成式 AI 工具正快速融入主流製作流程,這也引發了關於創作勞動、著作權與報酬分配等更深層的問題。

 

  雖然我們的研究顯示觀眾對 AI 有開放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影視產業可以輕率推進。問題已不再是「AI 是否將形塑電影的未來」,而是「怎麼形塑、由誰決定?」

 

  若要讓 AI 成為輔助、而非取代的角色,產業就需要建立明確的標準與倫理準則,並持續保障人類創作的核心地位。

 

※你可能也想看:AI 能創作,但不能擁有創作?當民主社會審問創作邊界

 

  這包括透明揭露 AI 工具的使用方式,並妥善表彰那些在創作中被用來訓練 AI 的原始作品貢獻者。

 

  真正的考驗在於:產業是否能擁抱 AI 同時不迷失電影創作所根植的價值。

 

 

原文出處:

The Conversation

 

 

你可能會喜歡

新研究發現胎盤與癌症的深層關連

沒有理念,只求不輸:百分之三十的人屬於「羨慕者」

我們該停止假裝 AI 真的「聰明」了——理由如下

《鵜鶘之血》:治癒兒童創傷的,究竟是科學、超自然力量抑或是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