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是少女們的菲勒斯。從一種幻想居多的文類,受到各種反饋與社會態度影響,漸漸自我修正成一種更具有包容力、更加賦權的存在。
不管你偏好那些曲風,有段時間的九O年代主流和非主流互相衝擊交會,擦出一些奇幻的火花,然後留下來的經典總是讓人感嘆:現在再也不會發生了吧?這裡有一些海報,當年或許還不足以稱上大咖巨星,而今看起來卻是演唱會或音樂祭的夢幻名單。
儘管是由鬆散但彼此遙相呼應的五個短篇構成,《十年》整體而言可以視作對《死亡預告》的致敬。一本已經隱隱出現,但從未翻開的《死亡預告》,就像是可能發生但不願它發生的未來。成人希望永遠孩子都不需要認識那樣的「某國」,不要為了那樣的「某國」犧牲。
這個世界似乎棄絕了許多維繫人權的價值,但卻還維繫著某種程度的「法治」與「民主」。這像是翻轉版的優生學地獄──若基因編輯合法化,父母是否可以訂做一個「絕不會淪為肥宅」的嬰兒?一個絕不會變成同性戀的兒子?一個絕不會有任何機會被說是醜女的女兒?透過把優生標準顛倒過來,與熱量過剩而極度歧視肥胖的現代社會對照,〈次等人〉的世界才顯得格外恐怖。
Travis不像陽光男孩喜歡按壓胸膛用電眼表露真心,過大的外套好像隨時準備披在妳肩上,家裡也沒有壞男人的菸酒與開襟襯衫,舞台上不走伸舌頭刷吉他那 套,要說憂鬱,似乎也不夠Radiohead一意孤行又高深莫測的玄機。當Oasis與Blur的陣容在球場火戰,Travis就像坐在教室角落堆橡皮擦 塔的同學,用柔軟、溫和、緩慢、舒服、吸飽情感水氣的旋律抱怨為什麼總是自己淋到雨,蕭瑟的風吹開作業簿,抄滿夢囈般零碎的詞句。
這是一個新時代的美國圖像,一個疏離孤獨、有學校與職場霸凌問題、潛伏無差別殺人衝動、依然籠罩於恐怖攻擊陰影之下、末日似乎隨時都會降臨,但多數人們選擇無視一切繼續汲汲營營往上爬的大都會形象。
看似沉甸甸的黑膠唱片,多數人對他印象可能是塊又大又圓的黑色塑膠片,其實黑膠還能擁有許多不同顏色和視覺上的變化,有些特殊設計的黑膠,甚至能直接當成藝術品來收藏也不為過。
《猜火車》以強烈的風格與電影的創新表現成為許多影迷心中的經典之作,絕佳的配樂更完美的呈現當時年輕人對一個世代的價值觀。續集電影預計於2016年5月開拍,2017年上映,丹尼‧鮑伊還會給我們下一部經典電影配樂嗎?
如果馬蒂恩是個白人,整場大屠殺的敘事將完全不同──人們將會看見即使在同志婚姻已合法化超過一年的佛羅里達,還是有人恨不得殺光同志;人們將會看見,讓一個FBI曾經懷疑過、列入禁飛名單的可疑份子合法擁有槍械,是多麼奇怪的事情;人們可能會再度公開討論這個國家憲法中明定的擁槍權利,是否已經造成了太多不合理、不堪承受的人命損傷,而需要管制。
這個大約落在11月份寒冬會上演的冰島電波音樂節(Iceland Airwaves),更是被網友形容為「排得出假就去」「就算沒假被炒魷魚時有空也要去」的奇幻音樂節,今年會在11月2日到6日一連開五天,五天!差不多是天數最長的音樂祭了,它究竟有什麼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