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於門戶內的冷酷、壓迫與情緒暴力:《聲音與憤怒》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的經典之作《聲音與憤怒》迎來三十年首部新譯本。

 

明天,明天,再一個明天,
一天接著一天地躡步前進,
直到最後一秒鐘的時間;
我們所有的昨天,不過替傻子們照亮了
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滅了吧,熄滅了吧,短促的燭光!
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臺上指手劃腳的拙劣的伶人,
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臭中悄然退下;
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譁和騷動,
卻找不到一點意義。

─莎士比亞《馬克白》,朱生豪譯

 

  《聲音與憤怒》是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的成名作,他與海明威、費滋傑羅、史坦貝克經常並稱為美國二十世紀最偉大小說家,出生年份也相去不遠。然而福克納的小說卻明顯更為難讀,並且是作者有意為之。

 

  書名典故出自《馬克白》,便暗示了這是關於瘋狂、墮落的一場悲劇。背景坐落在1920年代的美國南方,逐漸沒落的舊日莊園主人康普生家族想要力挽狂瀾維繫原本的生存模式,然而收效甚微。南方的沒落並非偶然發生,而是伴隨著內戰的失敗,連同原本代表價值觀一起被否定──蓄奴制度的合理性、南方淑女的貞潔觀、以及征戰有功的偉大家系名字。

 

  字面上的「愚人」

 

  小說的第一部分是由康普生家族三子班傑明的視角出發。在故事的順行時間軸上,班傑明已經三十三歲了,但不幸患有智力障礙,被戲稱為「三十三歲的三歲」。他就是故事中的「愚人」與「白痴」,且一再遭到調侃。被稱為「小班」的班傑明,記憶與敘述方式強調感官印象而貌似無章法,宛如一台不斷晃動的古老家庭式錄影機,記錄康普生家庭深藏於門戶內的冷酷、壓迫與情緒暴力。

 

  班傑明的母親卡洛琳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大家閨秀婦女,重視家族名譽與傳統規範勝過一切。然而一切事情都不順她心意,最聰明的長子昆丁沒能出人頭地,長女凱兒婚姻失敗,種種挫敗跟恥辱讓卡洛琳成天長吁短嘆。卡洛琳也來自一個傳統名門,她十分確定子女舉止的「失敗」是傳承自康普生家的糟糕血緣,跟她沒半點關係,她不過就是這些糟糕血緣的受害者。

 

  卡洛琳唯一看得順眼的只有在父親過世之後負責維持家計的次子傑森,甚至到了說出「只有傑森不像康普生家的人」這種話。言下之意,傑森是像到「她那邊的血緣」,才會如此「成功」。諷刺的是,小說第三部分是由傑森視角出發,敘事變得緊湊明快,讀者馬上就會發覺傑森確實跟他的兄弟班傑明、昆丁,還有姊妹凱兒都不一樣:傑森沒有豐沛的熱情,沒有敏感的心靈,他不愛任何人,包括他媽媽。

 

  傑森可以維持家計的原因是他市儈又狡詐,他用最殘忍的方式全盤接受了「南方價值觀」。他看不起女人、看不起黑人,而且認為自己有殘缺的弟弟班傑明就是個廢物,應該像是牲口一樣被處理。對於姊姊凱兒跟外甥女昆汀,他直呼她們為婊子,因為這兩個女性都不願服膺綁定在「家庭價值」裡面的沈重南方性道德枷鎖。如果傑森真的是兄弟姊妹中唯一一個不像康普生家族而像到媽媽那邊血脈的人,那恐怕也只代表凱洛琳娘家的人是憤世嫉俗而且樂意虐待他人的那種類型。我們並不清楚,傑森是否本來就是這樣的人,還是他跟其他康普生家族子女一樣,都是南方價值觀的受害者,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展現了創傷。

 

  《聲音與憤怒》在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都傾向採取意識流的寫作方式,雖然直線前進的現在時間軸只有短短數天,卻描述了橫跨家族十八年的人物故事。儘管意識流是個當時很潮的高難度寫作技巧,包含喬伊斯的《尤里西斯》在內,有許多後世認為經典之作,但我卻不認為《聲音與憤怒》成為福克納代表作的真正原因僅在於他採用了這種手法。

 

威廉‧克拉克‧福克納, 生於1826年,卒於1889年。

 

  福克納本人也出身於美國南方,曾祖父是南方邦聯的上校,曾組建一支稱為「第一密西西比游擊隊」的小組,與北方軍人戰鬥,日後從商並且出任參議員,最後死於敵人尋仇。曾祖父同樣也叫做威廉.福克納,唯獨中間名不同──曾祖父中間名是克拉克,福克納的中間名則是卡斯伯特。《聲音與憤怒》中的康普生家族具有軍官跟政治家的背景,與福克納本人的家族歷史息息相關。

 

  宛如鬧鬼的南方哥德

 

  福克納的寫作主題有一大部分圍繞著舊南方文化觀念遭到現代生活模式挑戰的兩難,角色陷入對過往歷史的浪漫想像,從而產生各種黑暗、恐怖、甚至莫名其妙的遭遇。這種類型的文學可以稱為「南方哥德」,儘管有些人不認為南方哥德是一種好詞彙。

 

  南方哥德作品的共同特性,當然是背景設定在美國南方,但更重要的是南方這個地點被描述成腐朽、敗壞、疏離的場景,人們懼怕外界的新事物,來自「過去」的壓力不停壓迫著現在,令登場人物陷入無限循環的瘋狂跟絕望。這種文類揭示了「南方貴族」經歷內戰失敗之後,自認為價值觀與文化認同遭到剝奪的掙扎。

 

  但與其說南方哥德是在替失去精神依靠的南方人發聲,不如說是在揭露所謂「南方傳統價值」的虛偽跟束縛。過去的陰影持續困擾著活人,根本就是鬧鬼,因此南方哥德小說中有一大流派是超自然恐怖主題。當然,《聲音與憤怒》是一部現代主義小說,裡頭所有的角色都在科學常理之中運作,但如果把緊緊糾纏康普生家族的南方傳統價值想成鬧鬼中邪,一切角色的行為都會更合理一些。

 

  在《聲音與憤怒》中,唯一行為跟思考比較像正常人的就只有年長黑人女僕笛爾西。笛爾西扮演了卡洛琳沒能扮演的慈母角色,為家庭裡的孩子提供關愛與溫暖。無論這些白人南方沒落貴族怎麼思考自己的定位,都跟作為僕役的笛爾西無關。福克納把笛爾西描繪成黑人聖母這件事情,當然非裔美國文學評論家對此褒貶不一。但唯一確定的是,福克納本人長大過程中確實有一位近似笛爾西的女僕角色,他稱呼為「姆媽/凱洛琳‧巴爾」(Mammy / Caroline Barr),並且在日後的小說集裡獻詞給她,稱其「對我的童年給予了無法估量的奉獻和愛」。

 

  如果你注意到的話,福克納的姆媽凱洛琳跟《聲音與憤怒》中斤斤計較且滿口抱怨的母親卡洛琳名字英文拼法完全相同。這不失是一種詩意的對比。在小說中,卡洛琳發現三子班傑明患有智力缺損之後,就堅持他必須改名以免「玷污家門」。原本班傑明是以舅舅的名字「莫里」取名的,但卡洛琳發覺這孩子是瑕疵品之後,就覺得他不配繼承自己兄弟的名字,堅持必須改掉。

 

  「孩子是瑕疵品,配不上家門」的概念之後只會一再出現,證實卡洛琳是個神經質又殘忍的人。因為苦於配不上或者可能也不想配得上家門,康普生家人一一逃離,無法逃走的班傑明只剩下聲音與憤怒,跟傑森一起困在原地──直到去向塵歸塵的死路。班傑明是字面上的愚人,但顯然不是故事中唯一的愚人。

 

 

書籍資訊

書名:《聲音與憤怒》 The Sound and the Fury

作者: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譯者:葉佳怡
出版:雙囍出版
日期:2023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穆哈瑪迪:我選擇見不到我的孩子們,是為了成為這塊土地上所有被壓迫者的聲音

手刃父親的青少年三姊妹激起俄羅斯家庭價值激辯

你住的小小的國我正思念:艾加.凱磊《小小王國》

因為尊重孩子,所以不生孩子:《生兒為人是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