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社會追上你們的那天:《人選之人─造浪者》

《人選之人─造浪者》描述台灣選舉文化與幕僚工作,編劇之一曾參與政治工作。 

  同樣以政治幕僚為主角,同樣是復仇主題,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中因悖德醜聞曝光而錯失大位的趙昌澤,並沒有像韓劇《造后者》中的財閥女婿白宰民那樣狼狽跪倒。儘管「大局為重」與「打垮民和黨」經常被掛在嘴邊,不過,徹底在心理乃至於肉身上完全摧毀對方,卻完全不是《造浪者》的情節與情緒。

 

  如果認為「權力」是擁有某種可以依循自己意志的能力,熟悉《造浪者》背後參照台灣政治脈絡的觀眾都很清楚,現實世界中的「公正黨」主席「林月真」──那個凡事都要想一想、等一等,2016年登上總統寶座前參選新北市長失利的女性政治人物──並沒有在「選完」後就真的能夠事事全憑己意。林月真在劇中的唯一任性是對著秘書長怒吼,發洩自己其實也知道不能做的煩悶情緒。

 

  如果認為「權力」最後的結果應該是讓對手在心理上徹底被擊垮,放棄一切繼續鬥爭的意志,嚴格來說,就算選舉有輸有贏,《造浪者》並沒有塑造出任何一個徹底被擊敗的人。民和黨的白特助在劇末一臉平淡的說「還有下次啊」,並不單純只是民主政治的遊戲規則使然,更是表明「選舉的輸贏從來都不表示誰誰誰被徹底擊垮了」。

 

對於「政治」有著潔癖想像的人們,多少會對政治幕僚的「工作」感到失望。

 

  不能說《人選之人─造浪者》中的「政治幕僚」全無任何冰冷的馬基維利式考量,在面對曝光對手外遇資料是否合法的質問時,陳家競幾乎是直覺式的搖頭。然而,劇中曾經不在乎一切手段以滿足自己對「權力」各種想像的角色,基本上都活得並不快樂,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在拯救一個國家因而輕視配偶工作的陳家競,而翁文方即便自認因為性向被侮辱而動手打人並無不妥,卻始終生活在敏感的狀態中。

 

  劇裡劇外對於「政治」有著潔癖想像的人們,多少會對政治幕僚的「工作」感到失望,看起來,他們更多的心力是放在處理人際關係,大局為重的「大局」表面上是政治理念的勝敗,實際上是關於人際關係的大局。

 

  死刑的存廢在劇中本質上不是價值議題,是一對多的人際關係大局,只有對政治全無分寸理解的學生才會以為嗆對手「有沒有讀書」有用;翁仁雄不會不清楚女兒因為性向而遭遇的委屈,他在意的大局是女兒對待支持者的態度;部門主管間看似無法調和的衝突,其實只要能一起唱首〈愛情限時批〉就好,對你說出「心內話」就是大局;如果有一天像陳家競那樣終於理解原來只有真心尊重配偶的工作,真正的大局就會被顧全,而不再只是敷衍的話術。

 

政治幕僚很少能不在「理念」對上廣義「人際關係」的糾葛中掙扎。

 

  高副秘、徐秘書長與翁媽媽都有精準拿捏人際關係的能力,如果他們偶爾令人困惑,單純是刻意被塑造得毫無理念。劇中真正惱人的是只有理念卻肆無忌憚傷害人際關係的人,趙昌澤因為理念「進廚房」投身公共事務的決心並不妨礙他傷害妻子的信任,無視妻子的受傷,蔡易安那些因為「理念」而恣意詆毀他的同學也是,甚至也包括自恃舉足輕重而恣意性騷擾的資深黨工。

 

  翁文傑深得父親與支持者喜愛,又能認同進步理念,在妹妹幻想的平行宇宙中他積極斡旋理念差異的父女,然而這樣的角色卻必須死去,彷彿暗示無論劇中或現實都不可能存在這樣的政治人物。

 

  政治就像「愛上渣男,很難放手」可能並不單純是玩笑話,沒有什麼比處於一段過敏於所有動靜因而患得患失,卻又心有所愛而忘死的關係中,更能精確描述理念與人際關係在政治中的糾葛。選舉某種程度上也是,千拜託萬拜託不知道是不是就差這一票。

 

  一如現實,劇中的政治幕僚很少能不在「理念」對上廣義「人際關係」的糾葛中掙扎。他們依然還是2014年在凱道上那些「這裡有誰服貿議題一百分嗎?沒有吧,那為什麼今天反服貿運動是靠我們」敢衝敢打的青年,然而進入建制的現實是:如果超過80%的人並不認同,理念說得震天也只是徒然價響。

 

  說需要說服太過輕盈,說背叛與現實太過沉重,只能輕描著說這就是民主政治,有人只投那個黨,有人只投這個黨,有人只投帥的美的。

 

政治就像「愛上渣男,很難放手」可能並不單純是玩笑話。

 

  「出來選就是要贏,即便你會失去一些什麼」,說的其實不是為了得到能折辱他人,能讓他人屈服的權力,就得要拋棄些什麼,得要堅持著什麼底線。而是,在那一對多的投票人際關係中,在多對一的理念折衝人際關係中,在一對一的親密人際關係中,一個人到底能夠成全多少。

 

  翁文方母女在劇中有段關於「權利」與「權力」是不是都是「權」的小小異議。翁仁雄並不是沒有能力「應付」了事,但他的「權力」意識是周全女兒的生命處境、自己的政治地位以及反對民和黨的大局,儘管他顯然不太會跟女兒聊天。很多時候「權利」是一體兩面,直白的一面是理念颯爽的樣子,隱微的一面是理念如果無能擄獲群眾則它不具任何意義。

 

  那麼,如果翁仁雄出於對女兒的疼惜而願意支持進步的法案,如果翁爸爸嘴上仍是挖苦一句「她家沒飯吃喔」,隨後溫柔的對女兒說家裡有飯,那麼,這算不算得上理念的勝利?如果一樁出於眾人都可以理解的大局而無法進入法理仲裁機制的性騷擾,可以因為林月真的憤怒,而讓鹹豬手去職,確保日後女性同仁的職場環境,算不算的上理念的勝利?

 

  《人選之人─造浪者》很多時候讓人困惑。劇本抽空了「民和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國家認同歧異脈絡,讓必須打垮民和黨的理由顯得空洞,很難說不是刻意,但確實只有如此才能讓最後的「勝利」顯得浮涼:趙昌澤終究是因為外遇曝光垮台、職場的性別正義靠的是主事者的著力維護,甚至,亞靜的復仇依賴的也是蓉之對於修補家庭人際關係的心願。

 

「這些很小很小的事情,都跟台灣的未來一樣重要。」

 

  一切彷彿都無關理念,一切都與人際關係緊緊相連,看似沒有前進,又好像因為對人際關係的過敏而默默前進了一小步,「這些很小很小的事情,都跟台灣的未來一樣重要」。

 

  沒有人在本劇中徹底被折辱,甚至可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壞人。嘴硬的翁仁雄顯然不是,小簡掏出紅包的舉動固然促狹,也很難說不是真心的悔過,即便是趙昌澤在女兒深深擁抱時眼神中也不自主透露一絲慈愛。

 

  《人選之人─造浪者》在某個面向上深刻捕捉了台灣的政治潛意識,固然這會讓價值的決斷不夠決絕,在遭遇逼身危機時太過猶疑,甚至在某些時候讓本地政治論述遇到胡做非為的「胡美麗們」時被迫像是在長照。不過,如果所有人都有萌發全新人際關係的潛能,理念的進步也就始終存在可能。

 

  也就是「社會追上你們的那一天」。

 

 

 

 

劇集資訊

人選之人─造浪者》(Wave Makers)─林君陽@Netflix,2023

你可能會喜歡

亞麗珊卓‧史騰:邪教與極權國家如何操作你的愛與懼

你永遠不可能忘記人體墜落的聲音:行刑目擊者

二十六年之後,必須是宮城良田:《灌籃高手》

與其終結赤貧,聯合國幹嘛不嘗試消滅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