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子、霸凌者、操偶人:與你共事的究竟是普通人還是《穿西裝的蛇》

說明白一點,多數的精神病態者在體諒的分數明顯偏低,在指揮他人的項目得分異常高或者異常低,在責任感方面得分也很低。不過他們卻佔了「潛力主管」的顯著比例。

 

文|Paul Babiak、Robert D. Hare
譯|葉中仁 

 

  「魔鬼老闆」?

 

  你的老闆冷酷、吹毛求疵、不留情面。在推論他是精神病態者之前,你應該仔細考量自己的判斷出錯的可能性,有無可能他的行為反映的是他個人的「領導風格」,而不是精神病態人格。因為管理風格是脫胎自過去的訓練和經驗,每個管理者可能都有不同的管理風格。也因此,自然而然,員工期待老闆應有的作為,和老闆實際展現的作為往往會有出入,導致了失望、衝突和誤解。

 

  員工對管理或領導風格的看法,以及它對工作表現和效率的影響,長期以來是組織心理學家研究的主題。一份最早期針對主管領導風格的調查研究,雖然進行的時間是在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六年之間,不過它的一些發現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這項研究裡頭,員工描述領導在工作上的行為,而領導者也對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作出描述。這數以百計的描述透過大規模的數學分析,以最少的關鍵項目將它們分類。這個由俄亥俄州立大學所做的研究顯示,有兩大類的行為,或者稱「因素」,影響我們對於老闆風格的評估。我們把這兩類因素,名為「體諒」(Consideration)和「定規」(Initiating Structure)。

 

  體諒,指的是處理員工和主管人際互動的行為和態度。體諒人的上司會尊重他人,做決定時會考量他人的自尊和顏面,並以互信來建立工作關係。在職員的心目中,缺乏體諒的老闆不關心員工的感受;他們顯得疏離和冷酷。不難看出,上司在他人面前斥責員工、忽視顧及對方的感受、無法建立互信和互相尊重的關係,實際上反映的是老闆缺乏體諒,而不是真正的精神病態者。

 

  定規,是另一個領導者因素,它的意思是領導者應該要決定工作的目標與要完成的任務,賦予團隊成員具體的角色,並且說明工作表現的標準或主要的成功衡量標準—基本上,就是「去領導」(lead)。在這個因素分數較高的上司會在該做什麼,以及該如何做,扮演主動的角色。傳統的主管角色,像是擬定計畫、組織、溝通、設定預期,以及勾勒「大方向」,在這因素會落在高分的這一端。每一個步驟都要展現支配和下達命令的主管,可能是在定規上過度強勢,而不是精神病態者。反過來說,如果主管很少涉入或在意你的工作,她可能在這個因素上面的分數很低—屬於「放任式的領導者」(laissez-faire leader)—也許根本不能成為領導者。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長官體諒人、信任人,能建立融洽的關係。至於我們希望上司在定規方面高分還是低分,可能要看我們希望有人告訴自己該做什麼、要怎麼做(最合適用在新的工作或未受過訓練的員工),還是喜歡做好自己的事,儘量不要有長官干涉(老經驗的員工最喜歡的方式)。只要員工的需求和主管的管理方式能夠配合良好,這二者同樣屬於有效的方式。

 

  雖然這個領導行為的兩因素模式設計良好且簡單明瞭,不過後續的研究顯示,光是這兩個變項,並不足以預測誰能成為有效的領導者。主管與僱員之間關係遠比這要複雜,而且牽涉到許多其他事物。例如:至少要把工作狀況考量進入。不過我們在要求評估領導者「好」或「壞」的時候,多半會用到這兩個因素。

 

  「魔鬼同事」?

 

  我們當然不會只聽過「壞」老闆。我們也聽過許多態度負面、反社會傾向、操縱他人、不負責任、表現拙劣,還常常擾亂他人工作的員工和同事。顯然這類人很難共事,不過要解釋他們的行為,可能有比精神病態更可信的說法。要瞭解這一點,我們要考量人們評估同事和員工常用的一個因素:產業心理學家將它稱之為「盡責感」(conscientiousness)。

 

  有高度責任心的人往往專注於把一件事情做好;他們喜歡精確、準時以及完整。他們以把自己開頭的事完成為榮,非常盡責並專注細節,喜歡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能力。責任感低的同事對於在期限之前做完工作、達成目標、把事情收尾,態度可能馬馬虎虎。他們可能是無責任心、精神渙散、不連貫、表現不佳。有時候他們需要別人幫他們把工作完成—其他人可能覺得需要「幫忙掩護」,才不至於傷害團隊或部門的整體成績。很顯然,多數人都喜歡和對自己工作有責任心的人共事。我們多半也同意,每個人都應做好自己的事才算公平,特別是他們領的薪水和我們差不多。

 

  許多研究顯示,責任心是一個基本的人格面向,而不只是風格(style)或個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人們在這方面的差異,就和其他人格特質上的差異一樣—我們有各自不同程度的盡責感。不過,這方面人格表現極高或極低,雖然可能讓一些同事不安,但是它未必就是一件壞事。你在工作上的有效程度,同樣是要看你的盡責程度,與你所做的特定工作之間如否配合。需要中等程度盡責工作的例子,包括:藝術家、有創意研究的科學家,或是有願景的領袖。因為創造新的藝術作品、追求新知、在不確定的時刻起身領導,都需要跳脫框架和勇於冒險。設計工程師和核電廠操作員往往需要高度的盡責感,因為他們負責管理,許多關乎他們成功關鍵的重要細節。

 

  雖然盡責程度與工作需要,在真實生活的配合情況不一定完美,我們沒有理由只因為責任感的差異就推論同事(無論是高階或低階)是精神病態者。

 

  精神病態者?或只是難相處:評估的挑戰

 

  不管在任何組織裡,體諒、定規和盡責的個別差異,都是正常行為的一部分。不過,有些精神病態的特質的確會在體諒、定規和盡責的評量分數中顯現。說明白一點,多數的精神病態者在體諒的分數明顯偏低(粗魯、傲慢、自我中心等等),在定規工作出現極端分數(不論是毫不在意,或過度關心),在盡責方面也很低(不負責、衝動、傲慢、自我中心、明顯不樂於承擔責任)。如前面所述,光是這些因素並不代表精神病態,但是它們的確是個警訊。那麼,我們還需要觀察其他什麼東西?

 

  一般而言,精神病態者都是自大、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地要求權利,這讓他們在人際關係中顯得自私。他們自我膨脹,堅持他人給予應有的尊重。他們不像我們一般人付出心血朝著目標勤奮努力。但是他們卻常會告訴別人,自己是多麼有企圖心,並編製(虛假的)故事,述說自己如何克服萬難,從貧苦生活或家暴環境裡走出人生。然而,不管是工作上或工作之外,他們對於應盡的責任卻毫不在意(例如,不願去做被指派的工作,或是應允做不到的承諾)。他們很少會對自己的不當作為感到歉意或內疚,即使是最離譜、最傷人的行為。

 

  話說回來,精神病態者彼此之間也有差異。有些更衝動和善變。衝動型的精神病態者需要即刻的滿足,會運用短期的掠奪策略來得到他們所要的。較不衝動的類型在追求滿足時,則不是那麼有掠奪性,而是伺機而動。這種差異或許是基於不同的心理因素,不過確實的運作機制,目前我們仍不清楚。有些精神病態者(應該是是比較不聰明的)尋求最基本的本能需求,例如:食物和性。而其他人則尋求較高層的滿足,例如:權力、控制或名聲。有些人對他人的操縱比較巧妙狡猾,運用魅力和花言巧語讓別人聽命於他。有的則手段更直接,以拙劣方式試圖欺騙他人,在「魅力」無法奏效時,訴諸剝削式的要求。後者的類型以暴力、報復、冷酷無情的方式發動他們的攻勢,而前者則不是這麼直接—或許較能夠控制他們的內在驅力—透過暗示、威脅和「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ion),來達成他們的目的。

 

  騙子、霸凌者、操偶人

 

  在我們分析讀者和研究計畫參與者的案例和故事,並加入我們自己的研究之後,我們發現企業精神病態者有三種不同的風格,似乎可以區分為三種副類型。

 

  有些精神病態者是「企業騙子」(Cooperate Cons),他們善於利用他人,來尋求自己的名聲、財富、權力和控制。他們愛騙人、自大、膚淺、喜歡操控,而且經常說謊。他們並不會在意本身行為導致的後果,也很少思考之後該怎麼辦。儘管他們會承諾達成目標、成果,或給予個人的好處,卻從不履行。面對質疑的時候,他們則把問題怪罪他人,而不接受自己行為應負的責任。他們對無法給予好處的人冷酷無情,自視高人一等。他們也從不考量對人或公司可能的傷害,人際的互動往往顯得缺乏情感,尤其是缺乏同理心。他們從不認為需要為自己做的事情道歉,因為他們不曾感受到歉疚或是罪惡。

 

  不過儘管如此,這些騙子和人們相處仍可能出奇地成功,主要是依靠他們施展魅力和編造可信的故事,影響他人的絕佳能力。他們擅長解讀情況和人心,隨時調整做法來影響周遭的人。他們會在適當情況下施展魅力,但也能隨時變臉。由於他們像變色龍一樣,隱藏自己的黑暗面,他們可以迅速而輕鬆地與他人建立信賴關係,之後利用或背叛他們。操縱者在愚弄別人、控制他人想法,讓他人按照他們的意思做事時,感受到玩遊戲般的迷人趣味。這種在心理戰屢屢占上風的能力,似乎給了他們個人滿足感。

 

  他們或許看起來積極進取—這是他們善於假扮的特質—實際上他們很少有長期具體的目標,憑藉天生能力在任何時刻攫取他們感興趣的機會,之後將它編入向他人述說的故事裡。要是出現更刺激有趣的事,他們馬上見獵心喜,這種傾向讓他們在觀察者眼中顯得衝動而不負責任。雖然他們可能暴怒、對同事大吼大叫,之後又船過水無痕(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只要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不但可以控制憤怒,還會暫時把報復心放在一旁。

 

  另外一類,更具攻擊性的精神病態者是「企業霸凌者」(Corporate Bullies)。企業霸凌者不像騙子類型那般細膩、迷人、能言善道,他們依賴的是強制、虐待、羞辱、騷擾、攻擊,以及恐懼來遂行目的。他們對每個人幾乎都是冷酷無情,刻意找碴製造衝突,把錯失怪罪到他人頭上,在私底下或公開場合對別人做無理的攻擊,凡事都喜歡唱反調。他們不會在意他人的權利和感受,經常違反社交行為的合宜規範。如果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會變得充滿報復性,在心裡記恨很長一段時間,並隨時找機會想「討回公道」。通常他們會選定相對較弱小的對象,做無情的攻擊。

 

  若霸凌者感受被侮辱、輕視,會做出強烈的反應。我們不確定霸凌的行為帶給他們愉悅,抑或單純是他們認定,這是達成自身目的最好的方法。不過和騙子相類似,精神病態的霸凌者不會有懊悔、歉疚或同情的感受。他們對自身的行為並沒有深刻的認識,也沒有意願或能力做出修正,即便這種調整對他們本身有好處。精神病態霸凌者的危險之處在於,他們無法理解他們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更不用說對他人的傷害)。

 

  當然,並不是每個霸凌者都是精神病態者,儘管受害人不會在意這其中的差別。精神上和肢體上的霸凌,有不同程度、大小和形式。在一些案例中常見的霸凌行為,有深層的心理問題,包括:自卑感、匱乏感,以及與他人相處有困難。有些人可能從小就學習到,他們的身材、力量或言語的本事,是他們社交行為上唯一有效的工具。其中有些人可能是在特定情境下的霸凌者,在工作時行為惡劣,但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較正常。至於真正的精神病態霸凌者,不管在何種情境脈絡下,都是冷酷無情、報復性強、有控制欲的人,對受害者的權利或感受缺乏同理心。

 

  除了騙子和霸凌者這兩個類型之外,我們看過不少更糟的案例。我們稱之為「企業操偶人」(Corporate Puppetmasters),他們以巧妙方式結合了騙子和霸凌者的特徵。他們嫻熟於隔空操縱人的技巧—一如提線的操偶師,以此讓受他們所控制的人,去剝削或霸凌在公司較低階的人們。基本上,他們同時使用了欺騙和霸凌兩種策略,就類似於史達林或希特勒這樣的歷史人物,圍繞他們身邊的都是順從的跟隨者,透過這些人來控制他們國家大部分的人。即使是直接的擁護者,稍有不服從的跡象(往往因其偏執的性格而被放大),也會引來他們的攻擊。對操偶師而言,不論中介的(所謂的「傀儡」或「打手」)或最終的受害人,都是可以捨棄的,因為他並不把他們當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個人。在我們看來,企業操偶師是更危險類型的精神病態者。

 

  我們所做的研究顯示,詐騙型的精神病態者在商業、政治和其他領域,能一帆風順,是因為他們有辦法讓人們相信他們既正直又誠實,才能與經驗兼具,還有領導潛能。在擔任主管職務時,霸凌的精神病態者會讓對手和下屬之間保持距離,藉以運用權力獲取他們想要的東西。此外,與日常作業不太密切的經營高層,或許會聽到霸凌行為的傳言,但是可能認定這是出於競爭和嫉妒的誇大之詞,而不予採信,甚至把這類的行為,當成是強勢的管理風格。霸凌的精神病態者,甚至可能被當成業務成功推展的大功臣,而提升了的名聲。因此他們對批評免疫,或是偶爾受到象徵性的懲戒。操偶師可以逃過公司的紀律規範,因為他們本身就控制了多數的員工,以及用來保護公司和其成員的體系、程序和作業流程。

 

  我們最早期對二百零三名高潛力主管(high-potential executives)進行的研究,我們發現大約有百分之三點九,符合《精神病態人格檢核表(修訂版)》對精神病態者的描述。雖然這看起來不是很大的比例,但與一般人口的比例(百分之一)明顯高出許多,而且應該比大多數公司期待的員工占比高,特別是裡面有不少人未來可能晉升到公司的領導職務。在這些人身上,我們都發現具有欺騙、操控的精神病態者的特徵:膚淺、浮誇、欺詐、衝動、無責任心、不願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缺乏目標、歉疚感以及同理心。這些人當中,有兩人也表現了霸凌的行為。從我們評估其他人的研究和讀者提供的案例來看,這樣的發生率大致是正確的。

 

(本文為《穿西裝的蛇》部分書摘)

 

《穿西裝的蛇》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穿西裝的蛇》 SNAKES IN SUITS:Understanding and Surviving The Psychopanths in Your Office
作者: 保羅.巴比亞克(Paul Babiak)、羅伯特.海爾(Robert D. Hare)
出版:遠流
日期:2022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不要追尋你的熱情

不在乎的無法傷害你:《霸凌是什麼》

為什麼讀過的東西一轉眼就忘記了?

法律常常讓我們失望,但你憑什麼覺得死刑就不會?《行為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