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實際上比休閒更容易獲得快樂?──卡爾‧紐波特《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中文版書封。

 

  「當榮格準備掀起精神醫學界的革命時,他在樹林裡打造了一棟避靜屋,這棟塔屋,變成榮格維持深度思考、創造改變世界的驚人原創理論的地方。」──《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1922年,榮格在瑞士蘇黎世河畔蓋了一棟石屋,稱為波林根塔屋(Bollingen Tower)。他會定期來到這間塔屋,每天早上關在房間內專心寫作,接著冥想、散步、沉澱思維,為明日的書寫作準備。

 

  這間專屬於榮格的塔屋,只有他自己有鑰匙,除非受到邀請,其他人不得入內。榮格覺得這間塔屋對他而言有如母親或母親子宮的形象,在塔屋裡,他可以成為他「曾經的樣子、現在的樣子和未來的樣子」,塔屋給了他一種「在石頭中重生的感覺」,除此之外,他覺得身在塔屋中,他彷彿存在於所有的風景和事物之中,成為這裡的每一棵樹、每一片雲、每一道飛濺的海浪、成為季節推移往來中的每一個動植物。

 

1922年,榮格在瑞士蘇黎世河畔蓋了一棟石屋,稱為波林根塔屋(Bollingen Tower)。

 

  在這個榮格個人專屬的空間裡,他專心致志的工作,讓他感覺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成為了每一個時空維度內的自己、成為了萬事萬物、成為了所有的生命與無生命,如果這不是最好的生活,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生活呢?

 

  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在《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書中一開頭,便舉了榮格的例子作為引子,說明世界上許多在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都透過深度工作力這項高價值技術,培養出創造真正價值的長期能力,邁向理想的美好人生,榮格就是其中之一。當我們在進入本書談論的核心之前,彷彿看見榮格孤身一人坐在無自來水與電力供應的原始石屋中,彎曲著身子面向書桌,有時沉思有時專心地書寫著。他在工作,他在創造,而那產出的成果,即將撼動這個世界。那書桌前彎身的身影,也可能是我們所渴望的那個自己。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感到小小的緊張與興奮,彷彿在翻看一本即將改變自己生命的書籍。

 

波林根塔屋入口。

 

  書中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敘述深度工作的相關概念,後半部分則談論深度工作的原則與實際方法。方法部分依據不同工作需求有不同的選擇取徑,而概念部分,作者透過神經學、心理學、哲學三方面提供對應的支持論證。

 

  其中心理學方面,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一書產生呼應,談論「最好的時刻總是發生在一個人自發性的發揮身體和心智的極限,完成困難且有價值的事情時」,而透過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原來「工作實際上比休閒更容易獲得快樂」。紀伯倫在《先知》中談論到工作,他寫道:「工作時,你們完成了大地悠遠之夢的部分樂章,在夢想未誕生之時,便已注定要由你完成的樂章。唯有勞動不息,你們才能真正活在愛的生命裡,因勞動而熱愛生命,就能了解生命至深的秘密。」深度工作讓我們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金字塔中持續地往上攀爬,從著眼個人的自我實現,來到了利他的自我超越。那不是一種奴性或者哲學家與文人的懷舊情懷,而是人生自我滿足的圓滿平和與更深一層的認識與體悟。然而工作真的比休閒容易感到快樂嗎?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在經歷一整天的工作下班後,除了感覺身體的疲倦之外,發現心頭還有著滿足的喜悅。或許未必像紀伯倫所言探知了生命最深沉的奧秘,或達到了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中的自我實現或自我超越,然而透過每日的工作,的確就能讓我們產生滿足平和的幸福感,那幸福感小小的、不張揚,卻相當踏實與真實。

 

  在進入到書的第二部分──方法原則時,作者說了一個關於喜劇演員賽恩菲爾德(Jerry Seinfeld)的故事,關於如何成為一位好的喜劇演員,賽恩菲爾德描述了一個他長期保持的紀律:「在牆上掛一幅月曆,要是有寫出笑話的日子,他就在月曆上那一天打一個大大的紅色X。幾天之後,你就會有一條鍊子。只要保持下去,每天那條鍊子就會越來越長。看到那條鍊子你會很喜歡,尤其當你已經持續幾周後。接下來,你唯一的工作就是別讓鍊子斷了。」如果作者所提供的概念、論證、事例說服了你,讓你也想加入這個深度工作的行列之中,書中提供了各種實際的策略與方法,那就一起來編一條越來越長、會讓你很喜歡的鍊子吧!

 

 

書籍資訊

書名:《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作者:Cal Newport

出版:時報出版

日期:2021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放棄了音樂?(據說是33歲)

開放辦公室帶來更大的壓力與更糟的情緒

珍貴之物,抑或毒木?:芭芭拉.金索沃《毒木聖經》

一個人吃飯並不丟臉:《孤獨與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