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電影的解剖學:玻利維亞人為什麼喜歡《咒》?

《咒》不僅在台灣票房驚人,更成為史上第一部榮膺Netflix全球前十排行榜的台灣電影。 

  以虛構邪教結合民俗信仰為主題的台灣恐怖電影《咒》登上串流媒體之後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成為第一部榮膺Netflix全球前十排行榜的台灣電影。當然,一部電影要脫穎而出,成為全球串流前十名,必然需要在一百九十個國家的觀眾之間都取得一定程度的好評,但如果更仔細觀察人氣趨勢,會發現有趣的事情:把《咒》推上世界排行榜的主力觀看客群首先是來自我們鄰近的東亞跟東南亞,譬如日本、香港、印尼、新加坡、越南皆曾進入當地排行榜第一名;泰國、南韓、菲律賓、馬來西亞則進入前十並且持續多日。

 

  而在鄰近國家之外,推動上榜的主力觀眾則變成了中南美洲國家:智利、墨西哥、祕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瓜地馬拉、阿根廷等等不一而足。接著,就是中東石油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巴林與卡達。僅從這個面向來說,《咒》在歐洲和英語系國家相對沒那麼受歡迎。

 

  與此相較,同期也在榜上的西班牙恐怖動作電影《決戰喪屍谷》則進入了幾乎全部歐盟成員國的地區排行榜前十,也在英國、愛爾蘭、美國、加拿大、澳洲的熱門電影排行榜上(雖然很快就從美國榜上脫落)。有趣的是,《決戰喪屍谷》同時也是台灣、香港、越南、巴西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熱門電影。從熱門地區分布廣度來說,《決戰喪屍谷》或許略勝《咒》一籌,囊括了歐洲、亞洲、美洲與大洋洲,但這未必說明了電影本身哪部拍得更好,而是與文化和歷史有關,之後會回來談這個細節。

 

以「是否進入當地排名前十、排行多高」為邏輯製作的《咒》的影響力地理化圖表。(來源:FlixPatrol)

 

拉近一點細看,可以看出《咒》對亞洲市場的普遍影響力。

 

不過,幾乎沒有佛道教徒的玻利維亞又是為什麼對《咒》這麼感興趣?

 

西班牙恐怖動作電影《決戰喪屍谷》具有《咒》相對欠缺的,對整個歐洲地區的巨大影響力。

 

  讓我們回到《咒》令人意外的「跨陸塊」斬獲。《咒》是一部相當台灣的電影,雖然裡頭的邪教與其象徵物是虛構,但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什麼虛構是完全沒有現實基礎的,從中明顯可以看出佛教與民間信仰的影子。電影隨著劇情推展,大量提及道教與佛教,並且混合了所謂的「撞邪」概念。這些恐怖元素對於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聽說或者接觸的東西。

 

  《咒》在東亞與東南亞大獲成功,與我們和這些鄰近國家在地理上、心理上的相近性有關,以文化來說我們與他們比較親近,就像《決戰喪屍谷》的背景雖然是設定在內戰時期的西班牙,但整個歐洲從北到南都不會覺得陌生,而覺得這是很熟悉的主題願意觀看一樣。但該如何解釋在信仰天主教為主中南美洲國家的觀看佳績呢?我們與他們語言不通,人種不同,宗教相異,為什麼一個玻利維亞人下班之後會想要看描述台灣人撞邪的電影?

 

恐怖電影其實具有一種題材上的安全,因為類型化已經非常成熟。圖為《決戰喪屍谷》劇照。

 

  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恐怖電影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顧名思義,恐怖電影的目的是引出我們心中對未知事物和危疑處境的最深層恐懼,但同時卻也是電影產業中最「安全」的類型,所謂的安全具有兩種層面的意義,其一是它可以透過小成本製作得到巨大的票房收入,這是一種經濟上的安全;其二是恐怖電影其實有很多套路,殭屍、吸血鬼、鬼屋、冤魂、來自異文化的邪惡詛咒等等,觀眾其實被嚇得很習慣,也已經被訓練成只要電影具備特定元素,適時發出駭人巨響就勉強能滿意的狀態,這是一種題材上的安全。但是題材的安全,到了什麼階段會變成讓人不耐煩的重複,就是另一個問題。

 

  《咒》本身除了是一部屬於台灣、屬於亞洲的電影,但同時也具有「屬於世界」的面向。《咒》的英文片名「Incantation」,字根來自拉丁文「incantatio」,與附魔(enchant)共享相同語源,從造詞結構上則可以知道與吟唱誦念有關,如果有為上帝詠唱的聖歌,就有為惡魔而唱的詛咒經文。如果我們先撇開對於台灣文化的一切既有知識,《咒》其實是一個「單親母親不幸受到惡魔詛咒,力圖挽救女兒」的故事,就這個部分來說,跟1973年美國經典恐怖片《大法師》其實沒什麼不同。《大法師》是一部以天主教信仰為基礎的恐怖電影,劇情描述在上帝以外存在惡魔,而且會傷害人類。

 

如果從「挽救女兒免受邪惡力量所害」的角度來看,《咒》跟《大法師》的主題框架沒什麼不同。

 

  對於完全不相信惡魔會作祟跟附身的人來說,可能並不是非常恐怖。尤其考慮到現代羅馬天主教版圖一再縮減,相信惡魔存在的人似乎是一天比一天更少。以下這個有趣的事實或許可以幫助你理解,為什麼玻利維亞人覺得《咒》好看:

 

以魔鬼為主角的美國偵探影集《路西法》在Netflix買走之前差點因為本土收視率不佳而提前停播,移師Netflix之後在中南美洲市場中找回一片天,風光收場。那裡的觀眾比美國人更喜歡看《路西法》,他們約六成左右是天主教徒,路西法降臨人間對他們來說不完全只是搞笑設定,而是有那麼一點點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同理,《咒》在中南美洲的成功可以歸功於宗教信仰和文化結合,中南美洲觀眾不僅相當多數信奉天主教,同時各地也都保有一部分被歐洲殖民之前的傳統民間信仰,對於魔鬼詛咒跟尋求保佑這件事情一點都不陌生。中南美洲原住民傳統信仰與民間傳說在此跟天主教信仰一樣重要,如果只考慮天主教信仰影響的話,就不能解釋為何同樣是羅馬天主教盛行的國家,西班牙、葡萄牙與義大利並沒有對《咒》產生如此大的狂熱。附帶一提,從文獻看起來,羅馬天主教教會事實上並不太反對中南美洲居民同時信仰上帝但又相信民間的泛神和鬼怪,反而是近年來在當地勢力日漸增加的基督教教會比較不能接受並存。

 

  此外,與一般人想像不同的是,刻版印象中巫毒發達的中南美洲國家,譬如古巴跟海地,並不是《咒》的熱情支持者。事實上,所有被認為擁有自身巫毒系統的中南美洲國家,包括巴西跟多明尼加,《咒》都沒有進入排行榜。這些國家之所以被認為有特別發達的巫術,其實只是因為人口組成裡非裔移民較多,文化受到西非宗教影響所致。他們整體來說,除了巴西基督徒人數比較多以外,依然是以天主教徒為主。他們信奉天主教以外,同時還受到來自非洲宗教文化影響,這是否反而減弱了《咒》對他們的吸引力,目前則不得而知。

 

在《活死人之夜》之後,殭屍已經變成一種具有穩定收視群的恐怖電影子分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惡魔詛咒」是個跨文化受歡迎的主題,但認真要說,「打喪屍」或許才是更超越地域文化限制的題材。這不得不歸功於英語世界主流大眾媒體的推銷,讓吸血鬼與喪屍成為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從1930年代以來,喪屍電影就沒有消失過,到了1968年美國電影《活死人之夜》推出,喪屍已經在恐怖題材中自成一格。喪屍主題至今已經非常成熟,或者也可以說非常安全。

 

  奇怪的是,喪屍(Zombie)一詞英文與法語最早的紀錄分別是來自巴西跟海地,而兩者源頭皆與非洲班圖語有關,因此有些人相信現代喪屍的原形來自巫毒信仰中能操縱死者的術式。不過,有一些文化研究學者,則認為喪屍一詞沒有真的誕生在巫毒信仰起源的非洲,而是出現在非洲黑人被歐洲殖民者綁架販賣當成奴隸的異鄉中南美洲,是因為當初遭到奴役、凌虐、性剝削而慘死或自殺的屍體非常眾多,因為死亡跟奴役過於常見,而產生了死者永恆受困於軀體裡的民間傳說。與此呼應,19世紀英語世界首次在巴西記錄到的喪屍一詞,雖然拼音相同,但意思並不是指活死人,而是抵抗奴役的非裔巴西叛軍領袖之名。

 

雖說任何電影都受到題材和文化隔閡的侷限,但好作品仍有超越框架的可能。

 

  話說回來,比較《決戰喪屍谷》跟《咒》哪部電影才是更好的恐怖電影,是沒有意義的。這是兩部題材完全不同的作品,只是剛好在同一個檔期登上Netflix電影全球排行榜。《決戰喪屍谷》的類型主題剛好更適合比較熟悉好萊塢流行文化而不熟悉亞洲宗教的英語系國家用戶,而地理位置與歷史文化的親近性則吸引了歐洲國家用戶。《咒》則是一部結構頗具新意的惡魔纏身電影,席捲了同為亞洲文化圈的大多數國家,甚至意外吸引到對於邪惡力量有所敬畏的中南美洲國家用戶。

 

  然而,若是僅靠著主題框架本身的紅利,恐怖電影無法做出市場區隔。因此《咒》本身必然有超越惡魔主題以外的優勢,才能虜獲觀眾的心,甚至讓他們願意看完之後還跟別人討論分享。前面提到恐怖電影弔詭的「安全性」,除了成本的安全、題材的安全之外,其實還有第三種安全:觀眾本身的安全。人們之所以喜歡看恐怖電影,當然是想要體驗被驚嚇的感覺,但驚嚇之所以能是娛樂,是因為觀眾隨時可以抽身離開這個故事──無論主角變得多慘,無論電影裡死了多少人,觀眾還是安全的。《咒》挑戰了這個命題,它試圖敲破觀眾的第四面牆,破壞觀眾預期之中「觀影的安全性」,或許這正是本片異軍突起的原因。

 

 

電影資訊

》—柯孟融,2022〔Netflix 現正串流

 

你可能也想看:

從玻利維亞民間傳說到綠野仙蹤:〈La La La〉背後的故事

你可能會喜歡

宗教首先且根本上是一種神經系統現象:《造神》

愛欲未死,只是疼痛:私生飯與《愛欲之死》

《一路順風》的納豆如何「穿越」到《大佛普拉斯》

這才是真正的「圖書館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