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圖書館員》探討20世紀初一位混血女性如何在種族隔離時代,以『偽裝白人』身份成為摩根的圖書管理員。這不僅是關於個人選擇的故事,更反映出知識專業與社會偏見的角力。作者透過細膩筆觸,讓讀者思考:在不公平的社會結構中,我們如何為自己爭取平等的起跑點?
一本讓人駐足思考的歷史小說
《私人圖書館員:貝兒與摩根大通》是我近期少數完整讀完每一頁,包括共同作者後記的小說。讀該書時,總是在書頁之間駐足太久,一邊又忍不住思考:身為20世紀初的美國黑人女性,還會有其他選擇嗎?
《私人圖書館員:貝兒與摩根大通》是一本以真實人物為基底改編的歷史小說,主角貝兒擁有部分黑人血統,卻在20世紀初的美國種族隔離時代,選擇以南歐裔白人的身份進入社會上層工作,成為金融鉅子摩根的私人圖書管理員。
沒有煽情卻深刻的敘事力量
這本書沒有過度戲劇化的設計,但由於主角本身的背景導致她不敢正常戀愛生子(擔心傳承到黑色肌膚),書中對於愛情的敘述雖沒有煽情催淚的語句,卻又帶有一種孤獨感,靜靜地、潛移默化的敘事力量。
透過細膩鋪陳的故事線與豐富的文化細節,描繪出一段關於身份、種族與知識權力的交織歷程。作者由兩位背景截然不同的女性合作完成:一位白人歷史小說家擅長處理歷史情境與時代語言,另一位則是黑人小說家,以其現代感與對身份議題的敏銳視角,使整體敘事更加立體與深刻。
不是逃避,而是爭取起跑點
貝兒的故事不只是個人命運的轉折,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對膚色與血統的高度敏感與歧視。對她來說,隱藏自身的出身並非出於虛榮或追求特權,而是為了獲得一份能夠發揮專長的工作機會。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她所做的只是為自己爭取與他人相同的起跑點。
貝兒的背景亦呼應了當時華盛頓特區中產階級黑人家庭的輪廓:父親是哈佛大學的第一位黑人畢業生,家族中的女性多為教師,男性多從事工程師。這樣的家族背景顯示出她並非單純「逃避」身份,而是繼承了一份知識與階級間交纏的歷史負擔。
當她的母親帶著孩子遷往紐約,並改姓以營造出南歐白人的身份時,她也讓貝兒踏上了一條身份模糊、語言與文化自我認同的道路。她們選擇的路開啟了機會,也增加了風險。
專業能否不受出身影響?
小說以沉穩的節奏描繪貝兒的職場日常與心理掙扎。她不只是個愛書人,更是一位藏書專業者,能出入拍賣市場、評估古籍真偽、參與館藏建構。對喜愛圖書與文物的讀者來說,這些場景充滿知識密度與職人美感,也讓人思索在當代社會裡,「專業」這件事是否真的能完全不受出身背景的影響。
作為一名剛出社會時只想盡快進入職場、沒多給自己選擇空間的人,我對貝兒這樣擁有明確目標、為知識與職涯投注一切的人物有著一種近乎敬畏的羨慕。
脆弱的「白色通行證」
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很好奇能偽裝成白人的黑人,在外觀上會是怎樣的外貌?我可能只聽說過哪些好萊塢明星有黑人血統,但不會稱呼他們為黑人。剛好這幾天看到Netflix上的《白色通行證》,兩部作品皆點出膚色作為身份象徵的雙重性,影片很巧妙地使用黑白畫面,因此觀眾只能從其輪廓分辨。
《白色通行證》中,角色以較白的膚色在社會中「通行」無阻,但這種通行是脆弱且代價高昂的。貝兒的故事亦然:她必須反覆排演自己的出身故事,以應對任何一個可能質疑她身份的眼神或語氣。這不是角色本身的矯情,而是一種長期生活於社會偏見陰影下的自我保護機制。
膚色偏見的現代延續
即便是一百年後的現在,想到自己生活中遇過幾位白人,也會強調我的膚色接近「白人」而非他們印象中的東亞人。這類話語隱含了對膚色與文化的刻板印象與偏見。這些人即便受過良好教育,卻未察覺這樣的話語所攜帶的歧視含義。
讀貝兒的故事時,我不斷想起這些經驗,這些語言暴露出的基本問題,不僅僅存在於小說背景的過去,更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現在。
女性在知識建構中的角色
小說裡的女性角色處於「社會功能」與「自我實現」之間的張力中,這種描寫並不誇張,卻極為寫實。無論是教育者、家庭主婦,還是如貝兒這樣的專業工作者,她們都要在男性主導的體制裡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
女性主義的思維在書中不僅是以意識形態出現,而是一種默默地被實踐的力量:藏書是一種知識的守護,而知識的擁有權和詮釋權,以及藝術收藏者的工作長期掌握在男性手中。貝兒所做的,不僅是為摩根蒐羅書籍,更是參與知識建構、文化記憶保存的重要行動。
知識是否能打破社會框架?
《私人圖書館員》讓人讀後不免思考,我們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閱讀歷史?貝兒的故事,不只是關於一位藏書專業者的職涯發展,更是關於如何在不公平的結構中,為自己爭取發聲空間的嘗試。
小說閱讀的尾聲讓人思索:知識與藏書是否真能讓人擺脫社會賦予的框架?或者說,在一個仍被膚色、性別、階級劃分的世界裡,知識是否只是一層包裝,讓部分人得以用優雅的姿態掩飾必須偽裝的現實?
在縫隙中撐出空間的女性
貝兒選擇以白人的身分,持續在職場上爭取女性的成就,讓我想到,即使手上握有一些相對自由的條件,真正的公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而是每天都得重新去爭取的東西。
《私人圖書館員:貝兒與摩根大通》不只是關於少數族群的掙扎,也讓我想到那些試著在縫隙裡撐出一點空間的女性。貝兒的角色符合當時背景下的複雜現實——既是知識的守門人,也是階級與性別體制下的異數。在每一次選擇裡,她抵抗早就被社會寫好的劇本,不為了挑戰權威而挑戰,而是只是為了活出自己能認同的樣子。
書籍資訊
書名:《私人圖書館員:貝兒與摩根大通》The Personal Librarian
作者:瑪莉.班尼狄克(Marie Benedict)、維多利亞.克里斯多弗.莫瑞(Victoria Christopher Murray)
出版:野人
日期: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