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擺渡的東德最重要電影導演:康拉德.沃爾夫

《分裂的天空》劇照。

 

  提到20世紀,許多人會聯想到影響至今的兩次世界大戰,而這充滿殺戮與混亂的時代,對於德國的國家發展又別具意義。

 

  在這一百年間,德國首先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廢除君主制,告別了兩百多年的普魯士王國。取而代之的是短命的威瑪共和國,不僅面臨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還間接將希特勒推上台,促成了往後納粹德國的誕生。接下來的十多年,納粹德國為歐洲甚至世界帶來了巨大的麻煩,連許多德國人都在自己的國家待不下去,紛紛想辦法出逃。總算盼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部分流連他鄉的德國人回到了祖國,卻面臨了東德與西德選邊站的問題。甚至在柏林圍牆築起後,德國還近一步分裂成兩個國家,而這個情況一路維持了數十年至20世紀末。

 

  這樣的時代背景影響了許多於此時期出生的人們,並為他們的人生軌跡與性格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被稱為「東德最重要電影導演」的康拉德.沃爾夫(Konrad Wolf)亦是如此。沃爾夫1925年出生於德國西南邊的小鎮黑欣根(Hechingen),八歲時父母就帶著他與哥哥躲避納粹,一路輾轉經過瑞士與法國,最後於1934年抵達了莫斯科。1937年,沃爾夫正式失去了德國公民的身份,在法律意義上成為了俄國人。他不僅之後加入了蘇聯紅軍,甚至還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參與了佔領(或解放)柏林的軍事行動。換句話說,沃爾夫在相隔十多年後終於回到德國,卻是以一個身穿蘇聯軍服的俄國人身份。

 

  這些經驗發生在自我認同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時期,使沃爾夫的內心始終參雜了複雜的情緒。因此有數十年的時間,他都對於自己的早期經驗閉口不談,不只是還沒有消化,也有部分無法消化。在「德國電視二台」(ZDF)於2005年製作的紀錄片《康拉德.沃爾夫:分裂天空下的電影導演》(Konrad Wolf – Regisseur unter geteiltem Himmel)中,許多沃爾夫的朋友便追憶道,他不僅心情好的時候哼的是俄文歌,偶爾還會邀請朋友到家中吃俄羅斯餃子。如此充滿分歧與斷裂的人生經歷,很大程度反映在沃爾夫的電影視角與敘述觀點上,而這也是他的電影作品中,經常出現蒙太奇拼湊手法的原因。

 

  沃爾夫早在學生時期就喜歡看電影,因此之後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位於莫斯科的「格拉西莫夫電影學院」(Gerasimov Institute of Cinematography)就讀。他同時在電影片廠擔任導演助理,累積了大量的電影理論與實務知識,並於畢業後被引介至東德國有電影公司DEFA擔任導演。1955年,他的第一部電影《一次不算數》(Einmal ist keinmal)上映後便大獲成功,成為了東德電影史上相當重要的懷鄉電影(Heimatfilm)作品。接著,沃爾夫又不斷拍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例如以迫害猶太人歷史為題材的《沉默的星辰》(Sterne)、改編自克里斯塔.沃爾夫(Christa Wolf)代表作的《分裂的天空》(Der geteilte Himmel)、有明顯自傳色彩的《那一年我十九歲》(Ich war neunzehn),以及於1980年柏林影展獲頒國際影評人獎,並被視為是東德電影經典的《唱自己的歌》(Solo Sunny)。

 

康拉德.沃爾夫肖像。

 

  由此可見,才華洋溢的沃爾夫導演生涯相當順遂,不僅拿下了無數的國際獎項,作品也相當受到好評。然而,同樣是成長經歷使然,讓他始終無法停止對於政治與社會進行反思,而這也迫使他再度成為了藝術與政治之間的擺渡人。儘管如此,在沃爾夫的作品中,並不常見針對政府的尖銳批判,因為他始終在心中相信社會主義(甚至還被稱作是「社會主義導演」),並沒有與當時東德的政治思維背道而馳。只是他懷抱著社會主義的理想,並期許能藉此解放一切束縛與壓迫,因此常與東德政府墨守成規與教條式的意識形態相牴觸,而這再度使他面臨了矛盾。

 

  儘管沃爾夫1958年批判色彩強烈的作品《不見天日》(Sonnensucher)遭到禁播,但他仍舊認同自己是一名社會主義份子,並於1965年至1982年間擔任「東德藝術學會」(Akademie der Künste)主席,更深入參與了政府的文化政策討論。他1965年於被稱為「文化大濫伐」的「第十一次中央黨代表大會」(11. Plenum des ZK der SED)上為遭批判的電影創作辯護,卻在東德音樂人沃爾夫.比爾曼(Wolf Biermann)1976年因長期批評政府被撤銷國籍時,逆風支持政府的決定。他解釋道:「比爾曼選擇了一條反對革命的道路。」可見對於理想與價值的實現,沃爾夫建立了一套與許多人不同的想像,而他直到過世前都是如此堅信著。

 

  1982年,57歲的沃爾夫因癌症結束了他擺盪於德國與俄國、政治與藝術、理性與感性間的一生。為了紀念他對於藝術的貢獻,成立於1954年的德國「巴伯爾斯貝格電影大學」在1985年冠上了他的名字,成為了如今的「巴伯爾斯貝格康拉德.沃爾夫電影大學」(Filmuniversität Babelsberg Konrad Wolf) ,繼續培育未來的電影人。

 

 

電影資訊

《康拉德.沃爾夫:分裂天空下的電影導演》(Konrad Wolf – Regisseur unter geteiltem Himmel)─ZDF,2005

你可能會喜歡

「爸爸,錯了沒關係」:卡布奇諾

過那一種歌裡的生活:〈Family Tradition〉(1979)

九分熟的完美蓮霧

在德文,留下遺言的紙條叫做abschiedsbrief:《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