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全世界的撞球台天天著火

人類不想讓撞球一天到晚起火,所以發明了其他類型的塑膠。

 

  曾有一段時期,打撞球可能會造成爆炸,而人類不想讓撞球一天到晚起火,所以才想辦法發明了其他比較安全可靠的塑膠材料。

 

  原因在於當時撞球材質採用賽璐珞製造,而遺憾的是它極其易燃。賽璐珞於1869年取得專利,就在第一種人造塑膠「Parkesine」問世的幾年之後。雖然後人經常把賽璐珞跟膠卷連結,但它就跟其他許多早期塑膠一樣,一開始都是為了解決撞球材質的問題,也就是「象牙」。

 

  如果你對中學理化還有些許印象的話,應該會記得所謂的「塑膠」並不是單一一種材料的名稱,而是一大群人造材料的通稱,包含各種不同類型。但無論是哪一種,在21世紀都已經淪為不名譽的材質,現代人或許很難想像過去人類是花了多少力氣才把現在坊間方便好用的塑膠類型研發出來。而撞球在19世紀竟然是用大象的象牙做的,這點恐怕也會讓愛護動物的現代人感到心煩意亂。

 

  勞倫‧戴維斯(Lauren Davis)寫道:「19世紀中期,人們普遍覺得象牙正在缺貨,雖然這種感覺並不是事實。」根據羅曼‧瑪斯(Roman Mars)錄製的Podcast指出,撞球是很受歡迎的娛樂,正因如此加上對象牙短缺的擔憂,進而促成了塑膠的蓬勃發展,一個「定義現代世界」的新材料。

 

許多早期塑膠一開始都是為了解決撞球材質的問題,因為象牙太昂貴且難以取得。

 

  根據瑪斯的說法,一名撞球專家向他解釋,唯一能滿足撞球所有需求的材料是頂級的象牙,他說:「撞球必須具備一定的物理性質。除了要能正確地反彈,還要有一定的密度。」

 

  為了尋找這種昂貴且難以獲取的材料的替代品,生產撞球用品的大公司「Phelan & Collender」懸賞了一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幾十萬美元),獎勵任何能發明出適合製造撞球的人。

 

  儘管亞歷山大‧帕克斯(Alexander Parkes)成功生產出第一種近似象牙的材料「Parkesine」,但它不適合商業規模的生產,而約翰‧韋斯利‧海厄特(John Wesley Hyatt)研發的賽璐珞做到了。

 

兩個球撞在一起偶爾會產生「輕微的爆炸,彷彿擊發雷管槍那樣」。

 

  戴維斯寫道:「賽璐珞及其前身都是以硝化纖維(nitrocellulose)也就是火棉膠(pyroxylin)製成,因此這些早期塑膠極易燃,因此拿來製造撞球就會發生有意思的後果。」

 

  正如海厄特自己的回憶,兩個球撞在一起偶爾會產生「輕微的爆炸,彷彿擊發雷管槍那樣」,他說:「我們收到了科羅拉多州一間撞球館老闆的信,信中提到了這件事,他說自己其實不太在意,但屋內的每個人都緊張地立刻拔槍。」

 

  這種欠缺安全考量的心態也出現在其他賽璐珞製品上。除了撞球,賽璐珞還被用來製造女用梳子和其他時尚產品,比如鈕扣、衣領和假牙,而在其他方面賽璐璐的易燃性同樣是個大問題。今天的撞球是用熱固性樹脂製造,而由於盜獵猖獗造成大象的數量銳減──象牙也已經是被禁止的材料。

 

 

原文出處:Smithsonian

 

你可能會喜歡

給我恨的人:情人節限定的侮辱卡片熱潮

年輕女性才是格林童話的真正作者

傅柯與喬姆斯基談正義與理想社會

古希臘人認為愛情有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