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度的人》:一個沒有對立的和諧社會如何可能?

《單向度的人》中文版書封。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批判當代的資本主義造成了「單向度」的社會。單向度不是指只有一種價值,而是差異的多元性都整合進同一種秩序模式當中,一種當代資本主義獨有的秩序模式。馬庫色描繪的資本主義不同於馬克思筆下使人喪失個體性的資本主義,恰恰相反,當代資本主義的特徵是藉由塑造個體性來達到一種新形式的控制。這是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底下形成的個體性,壓抑了真實的關係,因而馬庫色認為這樣的個體並不是真正的個體。

 

  除了指出單向度社會的輪廓和癥結,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從單向度的社會解放?如何逃離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構築的牢籠?這才是馬庫色的批判所關心的終極問題。但這樣的資本主義是否具有統一的內容?它是一致的整體嗎?在什麼樣的條件下,資本主義會被視為持續存在的社會秩序?以至於我們能將當下經驗的社會型態稱為資本主義?對此馬庫色在《單向度的人》裡並沒有詳細的說明,他僅僅指出了他所觀察到的社會現狀。

 

 

  肯定性與否定性的歷史辯證

 

  單向度社會,一個只存在肯定性話語而否定性對立銷聲匿跡的烏托邦。事實上在單向度的批判背後,反映了一個建立在「差異」之上的社會本體論。社會發展本質上是差異的,而非單一。但馬庫色談論的差異與其他的差異理論有何區別?可以說差異是所有後現代理論的基礎,像是魯曼、傅柯、布希亞等人,都從差異去解構一個由單一實體構成的真實世界。他們談論的差異,涉及的是構成真實性的認知機制,差異是作為真實性的條件被提出的,但馬庫色所定義的差異並非如此,它不是一種「知識型」(episteme)、差異不是真實的條件,對馬庫色而言差異就是必然發生的真實性本身。

 

  差異是歷史實體,它在歷史變遷的摺疊往返之中積累、邁進,鑄成了我們的現代性。在單向度的陰翳底下藏匿的,是羅格斯(Logos)與愛洛斯(Eros)的古老連結。貫穿全書的兩個主要概念——肯定性(Positive Thinking)與否定性(Negative Thinking)思維——有著實質的內容,並非只是純粹的形式,他們代表著理性與非理性、存在與非存在、精神與物質、以及技術與藝術的對立。嚴格來說,肯定性與否定性是真實發生的歷史進程,它有具體的對象和關係,它是在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物質基礎上發展的脈絡。馬庫色承襲了馬克思的觀點,辯證是歷史必然,否定性思維即批判也超越當下的秩序結構,讓現行的社會型態向下一階段演化,因此馬庫色的辯證法仍然是馬克思式的唯物史觀。科學與技術的抽象語言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生存鬥爭以及人與社會的生產關係之上。

 

 

  單向度的「人」與「社會」

 

  要想理解馬庫色批判的資本主義是如何完成社會整合,以實現一個沒有對立的烏托邦社會,那麼就必須從馬庫色對於「人」與「社會」的設想著手。馬庫色認為社會只是個人組成的集體,只是關係的形式,個體的物質性才是構成社會的基礎。而從根本上支配著個體的社會形式仍然是階級,在一致和諧的神話裡,被排除的對立事實上是資本主義社會不願正視的階級問題。藉由電視網路等媒體對個人心靈的塑造,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牢牢的將所有個體整合進統一的秩序之中,階級矛盾在消費主義的技術文化裡完美的消解了。所有反抗的聲浪都被馴服,或是淪為空洞的商業元素。我們還是能夠看到革命、綠林俠盜、抗爭英雄出現在電影裡頭,但它們僅僅作為消費文化的符號出現,已經喪失了原有的批判力度,不再對社會秩序構成威脅。

 

  但讓馬庫色憂心忡忡的資本主義是我們現如今正在經歷的資本主義嗎?且不論馬庫色身處的時代背景與我們的時代之間的落差(雖然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關鍵的問題是,資本主義能夠作為一致的整體存在嗎?或者更基進的問,真的有任何秩序的形式能夠達到一致性嗎?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魯曼(Niklas Luhmann)都相繼指出並不存在一致性的秩序模式。在布迪厄看來,社會是由各個大小不同的場域組成,不同的場域都有各自的內在邏輯,並不存在統一的秩序將各個場域統整為一體。科學理性、技術、效益主義以及生產關係等只有在特定場域具有支配地位,並不足以決定整體社會的運作,個人的社會位置也因此總是相對的;魯曼同樣的也將社會理解為各個次系統的功能分化(科學、經濟、宗教、政治、藝術等),不同次系統並不存在共識,彼此之間處在互不可視的盲目之中,次系統只能以自身的語言去描述他與其他系統之間的差異,在此只存在不可理解,而沒有共同的語言可以將不同的次系統組織起來。

 

 

  解放的兩難:如何重啟辯證?

 

  最後,如果單向度的社會正如馬庫色所說,將歷史變化定格在靜止的秩序之中,那麼我們要如何重啟辯證的循環?如何恢復肯定性與否定性之間相互推進的時間?

 

  要想改變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構築的社會結構,那麼個體就必須意識到在現有的秩序之外的種種可能性,但個體又受到前者的限制和塑造,那麼他又要如何認識到其他替代的選項?結構的改變取決於個人的改變,但個人的改變又取決於結構,一切似乎是個無解的套套邏輯。

 

 

書籍資訊

書名:《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型態研究》 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作者:Herbert Marcuse

出版:麥田

日期:2015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每當我們回首過去,過去就已偏離──姜峯楠《呼吸》

無文本之限界,則幽靈無處遊蕩:《銀河英雄傳說》

《什麼都能外送》:當你親身去做才發現,技術發展超前,制度卻很落後

魯迅的抗炮奶媽:《裸體抗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