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人騎著亞里斯多德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1530年的畫作《亞里斯多德與菲利斯》(Aristotle and Phyllis)。

 

  數世紀以來,亞里斯多德在大眾心裡有另一個面貌,這個傳說是這樣:亞里斯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愛上名叫菲利斯的年輕女子,他擔心墜入情網的亞歷山大疏於國事,因此告誡他少花時間談戀愛。然而,聽聞此事的菲利斯相當不滿,並決定報復亞里斯多德。

 

  第二天早上,菲利斯叫亞歷山大到宮殿屋頂等她。接著她放下頭髮和撩起裙子,赤腳跑到亞里斯多德書房窗外的花園奔跑誘惑他。當亞里斯多德從書堆裡抬頭看見這幅美麗景象後,瞬間被菲利斯的美貌迷倒,亞里斯多德便把她叫過來,央求菲利斯當他的妻子。

 

  菲利斯向亞里斯多德說:「有何不可,但我有個條件。」她要求亞里斯多德證明自己的心意,在背上放置馬鞍和韁繩讓她騎著他穿過花園。隨後,站在城牆上的亞歷山大便目睹平常嚴肅不苟言笑的老師,居然嘴裡咬著韁繩讓人當馬騎,更驚訝的是騎在他身上揮舞鞭子的正是菲利斯。

 

亞里斯多德背著馬鞍的形象,從此被雕刻在圓柱柱頂、精緻的象牙盒、青銅罐、木板和銅版上。

 

  今天,亞里斯多德和菲利斯的故事鮮有人知,但在中世紀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菲利斯騎著亞里斯多德傳遍各地,從莊嚴神聖的教堂直到市井小民的臥室裡,而亞里斯多德背著馬鞍的形象,從此被雕刻在圓柱柱頂、精緻的象牙盒、青銅罐、木板和銅版上。

 

  這個故事這麼受歡迎或許是因為其意義的多變性,它能用各種語境和解釋來解讀。例如,這段故事剛開始被當成嚴肅的宗教故事,強調追求沒有基督教信仰的哲學非常危險,後來則被寫進法國的故事詩(一種粗俗幽默的故事體裁)成為嘲弄的題材。此外,它還被雕刻在中世紀的象牙盒,貴族們經常將象牙盒刻上各種愛情故事象徵(例如希臘神話的皮拉穆斯與提絲蓓,或者崔斯坦和伊索德),而騎著亞里斯多德的菲利斯則成為一個警惕或笑點。

 

十五世紀法國的「菲利斯騎著亞里斯多德」銅像。

 

  另一方面,這段故事經常被視為當時流行的「女性力量」題材,描繪女性征服聰明或有權勢的男性:例如卡拉瓦喬筆下的《茱蒂絲斬首荷羅芬尼斯》(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聖經》裡的大利拉與參孫,以及夏娃誘惑亞當。在「女性力量」題材的背景下,亞里斯多德與菲利斯的傳說變異為另一則類似的故事《籃子裡的維吉爾》(Virgil in the basket)。

 

  這則故事描述偉大的詩人迷戀一名公主,他想私下約公主見面,於是請公主將坐在籃子裡的他偷偷拉上高塔房間。然而,公主最後把他拉到半空中,讓全城的民眾都看見並恥笑他。在中世紀的藝術中,羅馬詩人與希臘哲學家經常是揶揄的對象,用來表達每個人都有愚蠢透頂的時候。

 

 

1882年,尼采與朋友保羅‧黎像馬一樣站在馬車前,讓莎樂美坐在馬車揮舞鞭子。

 

  無論在愛情象徵或淫穢詩詞中,這則故事都包含愉悅且意想不到的元素:將聖賢轉化為馱獸。即使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它仍具有多層意義。1882年,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決定上演他個人版本的亞里斯多德和菲利斯,他與朋友保羅‧黎(Paul Ree)像馬一樣站在馬車前,讓莎樂美(Lou Salome)坐在馬車揮舞鞭子。這不但是對中世紀故事的重新詮釋,也為它賦予了新的含義。

 

參考報導:JSTOR

你可能會喜歡

哪一幅畫是人工智慧畫的?

漢娜‧加茲比:西方藝術史就是一部男人把女人畫得好像是用來裝老二的人肉花瓶的歷史

《跟畢卡索一起生活》:像妳這種人,有誰會感興趣嗎?

《德里罪案》:印度巴士輪暴殺人案裡,最可怕的人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