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褲,人們通常羞於談論它,但它又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事實上,古埃及人似乎是最先想到應該把生殖器官好好遮住的族群,他們所穿的纏腰布(schenti)即為最早的內褲款式,纏腰布通常用棉花和亞麻等編織材料製成,並以腰帶固定住。
由於奴隸和下層階級的人民幾乎是赤身露體,所以嚴格說起來纏腰布的意義更像貴族們的「外衣」而不是內衣。但是大約在西元前1189年至前1077年,出土於皇后谷的埃及藝術作品中能看到,當時的埃及法老開始身穿輕薄的外衣,這時的纏腰布已經發揮了內褲的功用。
在中世紀歐洲,無論男性或女性都穿著細亞麻或棉布製成的襯衫,嚴格說起來並沒有所謂的內褲。到了十五和十六世紀,男性的下半身服裝開始一分為二,內褲也隨之出現。為了使男性生殖器官受到更好地保護,跨部添加了布料填充的下體蓋片(codpiece)。然而,這種設計不是為了遮羞,而是突顯男性下體作為性能力的象徵。
十九世紀早期至中期,男性和女性都穿著開叉的襯褲——掛在腰間垂下的鬆垮及膝長褲。由於當時服裝樣式繁複,人們在穿著好幾層襯裙或馬褲的情況下,這種簡單且寬鬆的內褲讓他們上廁所更加方便。
十九世紀中後期出現有褲襠包覆的女用內褲。1882年,博物學家古斯塔夫‧耶格爾(Gustave Jaeger)博士認為,將天然羊毛纖維與皮膚接觸能促進皮膚呼吸,從而使毒素排出體內。他還認為,具彈性的針織品也比較方便活動。同樣在十九世紀,腰部延伸到腳踝的長襯褲開始流行,也改變了男用內褲的設計。有錢人家會穿著絲綢製成的長襯褲,平民百姓則大多選擇法蘭絨或羊毛。
二十世紀初的女性穿衣必須穿好幾層內衣,其中包括襯衫和內褲,以及束腰的緊身胸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缺乏男丁,女性大量投入工廠、礦山和農場等體力勞動工作,於是出現實用導向的服飾。由於穿著寬褲和工作服這類型外衣,職業女性從1916年開始選擇女式燈籠襯褲。到了1920年代之初,緊身胸衣也逐漸被具有彈性和相對寬鬆的連身襯裙所取代。
1930年橡膠線製成的乳膠材質問世,使彈性內衣變得更為貼身。這些新型內衣最終演變成與今天類似的款式。1938年尼龍等合成纖維發明後,輕薄易清洗的內衣也開始大量生產。1945年後,更短的男用及膝內褲和短褲出現。1959年,萊卡公司發明的新型人造彈性纖維結合棉花或尼龍,製成紮實、彈性好且回彈力佳的材質。其結果是男性和女性所穿的內褲又更貼身了。
在1960年代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下,男性和女性的內褲款式變得更簡潔,而三角內褲則幾乎從男用內褲市場上被淘汰。到了七O年代,內褲的無縫設計成功實現。隨著纖維製造與紡織技術的進步,今天的內褲款式選擇更多樣化,人們可以選擇樸實低調的普通內褲,或者是具有特殊功能的高科技內褲。
參考報導:Quart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