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笑女記者的樂迷人生筆記:《I'm Not with the Band》

雜誌記者席薇雅‧帕特森。Suki Dhanda攝。 

 

  封面有一個女生站歪歪的好像在偷笑,書裡則講著各種巨星天團八卦,但這本《I'm Not with the Band》絕非睡遍搖滾偶像的迷妹回憶錄,而是席薇雅‧帕特森(Sylvia Patterson)身為一個雜誌記者被流行音樂「幹爆」的真實人生。

 

  在什麼都是實體的八O年代,流行音樂雜誌銷量動輒天文數字,而一晚就能大賣百萬本的趣味偶像雜誌《Smash Hits》,是席薇雅的故事起點。當年她大學剛畢業,窩在蘇格蘭僅有的像樣出版集團,擔當旗下中年婦女雜誌小編,內心則住著一個後龐克魯蛇,每週等待有如 PTT 的《Smash Hits》發刊來拯救靈魂。某天接獲來自這本雜誌的徵人啟事,她就這麼往倫敦去了,渾然不知迎接她的是整整30年的訪談生涯,更將歷經整個流行音樂與出版產業興衰。

 

 

  這本文集滿載著席薇雅從《Smash Hits》學來,「以不正經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專業:如何「誘拐」超級巨星們回答好像蠻無腦但八卦讀者很愛的問題。瘋狂行徑則包括住在 New Order 旅館隔壁間,親耳直擊偶像和迷妹的床戲實況…報導出來後,天團在接受其他雜誌採訪時表示要殺了她。這還不是唯一的暴力威脅,後來嘻哈團 Cypress Hill 因不爽報導嘲諷其恐同心態,也曾恐嚇過她。

 

  當被視為革命樂團的 Manic Street Preachers 為了專訪,派出樂團作詞者 Richey Edwards 來對談,他卻說「人類才不想要革命。人只要能在生命裡挖個洞跳,或找到什麼人來剝削,就可以活了。」樂團的宣言是什麼?「孩子們,絕對別活過13歲。」幾年後,這位厭世吉他手於27歲時憑空消失,失蹤至2008年而被宣告死亡。

 

1988年的《Smash Hits》。

 

  九O年代她成為自由工作者,也開始為《NME》提筆,在這間英國最大咖的音樂雜誌社,全男性的職場嗆她說:「妳拿到這份工作只因為是女人」,負責的也是男人不屑做的專欄。但她濃厚的個人風格終究讓《NME》編輯在文章風格守則裡加了這條:「沒有人可以寫得像席薇雅‧帕特森,除了席薇雅‧帕特森本人。」

 

  席薇雅見證過英倫搖滾(Britpop)興起時的戰場,像 Blur 說 Oasis 是「嗑藥的辣妹合唱團」,而 Oasis 曾在她家客廳和室友打屁哈啦。Blur 的 Damon 是樂團裡的自大狂,這個討厭鬼曾摘掉 Alex 眼鏡,整個扭爛,再戴回他臉上,而有個硬地(Indie)音樂魂的 Graham,則因人在流行樂團太可恥,成了個酒鬼。

 

  那些年,藥物與音樂圈根本分不開,書裡也不避諱談英倫廢青的嗑藥日常,她問過碧昂絲「不覺得搖頭丸只是新款伏特加?」(當然遭到嚴詞否定)席薇雅本人則因某次斷臂意外,再也不碰強烈藥物。

 

《Smash Hits》辦公室裡的席薇雅‧帕特森,攝於八O年代末。

 

  什麼天王天后沒訪過,身為資深記者最常被問的就是:「妳都不怕的嗎?」她在書裡回說,難道巨星會砍你搶你棄屍你嗎?也許會喔,如果你把事情搞砸的話。所以嘍,該怕的不是巨星,是你自己。1998年,她剉著等訪問瑪丹娜,結果走進來一個根本不像她的人。席薇雅好奇,「當人們看妳的時候到底看到什麼?」瑪丹娜說,「他們看見的是他們自己。」是的,巨星也是人,一切不過是自我的投射,我們需要巨星變得不非凡,這樣就好像我們也一起好特別好棒棒。這段訪談的下場是惹怒了女神,因為她問剛當上媽媽的瑪丹娜有沒有吃掉胎盤進補。

 

  其他訪談星球的小八卦還有:王子受訪時規矩超多,不准錄音不准筆記……還好沒有不准問問題。訪完大病初癒的凱莉米洛,她獲得免費高級床單的成就。問阿姆他惹過最大的麻煩是什麼,講到一半他驚覺說幹嘛告訴妳這些啊,來強暴妳好了。她差點在瑪莉亞凱莉家的按摩椅上流產。喔還有,黛安娜羅絲自己洗碗!

 

席薇雅‧帕特森在瑪麗亞‧凱莉的家中合影,攝於2005年。

 

  從浮誇歡樂的八O年代一路寫來,後半段的席薇雅變得有點像北極熊,眼前是不斷消融的音樂圈冰山。世界變了,玩音樂不再只是玩音樂,雜誌社一間倒掉一間,曾幾何時專業音樂雜誌也看臉與名氣來選擇封面人物,如今那些演藝工廠創造出來的明星什麼都不敢說了。社群網站的渲染讓事情變得更複雜,女團 Warpaint 說碧昂絲根本沒必要露得像個婊子,引發爭議後才在臉書怪席薇雅斷章取義,於是她成了酸民口中「生吞女孩們的女記者」。席薇雅的回應是,「我不是敵人,妳們也不是。我們卻輸掉姐妹情誼,女人間的彼此信任。」

 

  即使如此,席薇雅裡面始終住著一個有著《Smash Hits》好笑精神,拒絕長大的青少年。她期許在這個部落格作家和串流分享音樂的「後資本主義」新世代,我們都能受惠於資訊公開及免費資源,再也不用當工作的奴隸,也不再需要任何市場。

 

  這本書談的不只是超級巨星,也是個人生命史,畢竟席薇雅以整個人生的大好時光,「從這些被名氣毀壞的造物身上,尋找生命的意義」,卻只得到「生命不過是隨機的科學意外」這種答案。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席薇雅寫道,「年輕人聽到妳花了整天跟著碧昂絲整個興奮,被妳和阿姆碰面這種事情嚇到,他們覺得妳可以遇見瑪丹娜本人超扯的。」

 

  是的,就是為了這種自由。

 

《I’m Not with the Band》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I'm Not with the Band

作者:Sylvia Patterson

出版:Sphere

日期:2016

 

圖片出處:Guardian

 

你可能會喜歡

暴動事件製造機:Axl Rose

從K歌之王到認知心理學:《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

這世上最困難的事情,莫過於要決定你自己孩子的生死:《那個病人,我人生的醫生》

「我是女人,女人也恨我」:男導演的《血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