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邊緣人的長相

 

在資訊缺乏的狀況之下,人們會選擇支持孤立什麼樣的人?

 

文|Gerda

 

  我們經常在網路上讀到有些人自認成長過程中屢屢「被排擠」的血淚心聲,有時候他們甚至會用「邊緣人」來形容自己。譬如必修課全班都快速地分組了,只剩你一個人沒組員;團體聚餐不知道為什麼就只是漏掉沒約你。

 

  遭到社交排擠,是個性內向的問題嗎?還是有別的原因呢?瑞士巴賽爾大學社會心理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更悲哀的可能──是某些特定「長相」導致了邊緣化。實驗顯示,當完全不熟時,對方的臉部特徵如果流露出「冷酷」、「無能」的感覺,此人遇上來自他人的社交排擠時,受試者很輕易就能袖手旁觀。

 

  社交排擠(social exclusion)只要在有人地方就會發生。對於受害者來說,當然是很痛苦的經驗。社交排擠的開端,通常只是來自於少數個體對特定對象的霸凌,然而接下來的任務,則交由社群中其他人執行完成。社交排擠是集團式的作業,需要的是默契與共識。有些時候,科學家也相信人類之所以這樣行動不無理由。譬如,透過集體排除異己,社會團體可以維持內部的和諧與穩定。

 

  因此,巴賽爾大學的研究者真正關心的,是「在資訊缺乏的狀況之下,人們會選擇支持孤立什麼樣的人」。當你對於周遭有人受到冷落跟無視不聞不問,而且還覺得無愧良心時,那個人會是什麼樣的人?

 

  決定是否跟著排擠別人,是個道德判斷。你可能真的是因為這個人對你身處的社會群體有害無異,或是有過節而非常討厭對方,所以才排擠他。但比較多時候,你並沒有認真想過這件事,你只是覺得麻煩。道德判斷很浪費時間而且很麻煩。於是研究發現,當人們沒有夠多的資訊可以下正確的「道德判斷」,就會傾向於透過膚淺的指標來做決定。像是長相。

 

  共有480位受試者被要求觀看人類男性的臉部圖片,這些圖片中的面部特徵經過了些許變造。透過過去對於人類面部特徵的統計分析與新的修圖技術,同一個人的照片可以被修得更讓人覺得溫暖親切,也可以被修得更加冷酷無情;另外一個變造方向則是把照片修成更「有競爭力」或者像個「廢物魯蛇」。受試者只能觀看照片兩秒,接著就要回答「你是否同意你的社群排擠這個人」。

 

縱軸代表溫暖(上)到冷酷(下),橫軸代表沒競爭力(左)到有競爭力(右)。

 

  經過了總共七次的研究,受試者幾乎都對於結合了「冷酷」跟「無能」這兩項特質的長相更沒有包容力,毫不猶豫就同意排擠他們。但研究者同時卻也發現,「溫暖」與「無能」同時出現時,是人們最不願意排擠的類型。研究者認為,其中一項可能的解釋是人們認為這樣的對象是特別值得幫助的,如果排擠就太殘忍了。

 

  過去相關研究已經發現,人類對於「溫暖的長相」跟「冷酷的長相」早有一套清晰明確的共識。但問題在於,迄今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支持長相真的跟人格有關。長得冷酷的人未必內心冷酷,長得溫暖的人也未必滿懷愛心。但我們還是持續以貌取人,任由對外貌的偏好決定我們的道德判斷。

 

  巴賽爾大學的魯德(Selma Rudert)博士因此指出,這樣研究真正的發現是,人們在非常需要透過客觀性來建立道德判斷時,還是傾向於用第一印象來抉擇。第一印象因此可能影響深遠,擁有特定長相的人得不到被理解跟包容的機會。社會邊緣人就是這樣產生的──有時候他們真的只不過是看了你一眼而已。

 

 

 

研究出處: Fair or Unfair? Facial Cues Influence how Social Exclusion Is Judged

 

圖片credit:alessiodisalvo@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你的大腦成年了嗎?

揚-菲利浦.森卡:《雨季之後愛來了》(2015)

你歧視的對象,顯示了你的智商

他說有一把槍可以讓我更安全,直到他自己往我臉上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