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獵頭了,前進中國好嗎?〈上〉

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表演一景。當時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圖片credit: U.S.Army@flickr)

 

  「最近有獵人頭顧問和我連絡,詢問我對於關於中國的工作機會有沒有興趣。請問我可以聽聽看板主的見解嗎?」這大概是這兩三年來,我的部落格上定期會出現的問題。

 

  職涯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其中的道理就像是:即便你熟讀檯面上某一位企業家的自傳,做和他一樣的決定,也不可能像他一樣成功。沒有哪二個人可以走出一模一樣的路來,更別提每一個人決策考慮的因素都不一樣:舞台有多大、薪水有多高、前景好不好、家人怎麼安排等等,莫不是實際的問題。現在會考慮到中國工作的人,幾乎都著眼於更高的財務報酬和未來更大的發展機會;至於那些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決定留在台灣的,則通常都是因為家庭因素或是風險考量。這應該不是對錯問題,但從比較悲觀的角度出發,現在台灣人可以自主選擇要不要去中國工作,還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不知道會不會再過一兩個世代,到中國工作變成我們這一代必須要離鄉去台北找工作一樣,是個不滿意但必須接受的選擇。

 

  從人力資源專業的角度出發,我覺得自己總還是有一些觀點可以和大家分享。

 

你該去海外的理由

 

  其實就算不是中國,如果有人提供給你海外工作的機會,只要薪資福利可以接受,都應該要認真考慮。

 

  這是一個越來越「平」的世界,你不去國際上和別人競爭,別人也會透過各種方式來台灣和我們競爭。比方說你是研發手機的,在台灣不乏工作機會;但美國、韓國的高價手機和中國的低價手機,事實上正在逐漸侵蝕台灣的手機大廠的獲利,進一步壓縮你的雇主可以雇用的人力。不過若要開始講這個問題,大概再三倍的篇幅也講不完,總而言之,到台灣以外的地方去工作幾年,你會經歷到、學習到很多在台灣沒有的經驗。我當年到海外工作的那段日子,人生地不熟,面對新的工作夥伴、新的工作流程、沒有一個人聽得懂或是會講你從小講到大的語言...我還記得我剛去的前幾天,幾乎沒有一晚是睡得好的。中國大概好一點,但嚴格地說,除了語言文字接近(我甚至不會樂觀到用『相同』來形容),文化上那也就是個「國外」。但正因為有這些差異,你會學習得特別快、會看到很多以前沒有機會看到的人事物。而這絕對是你在台灣無論花多少錢去參加觀光團或自助旅遊(後者好一點)都不會得到的人生經驗。

 

  也許這是一種本能,但只要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大多數人的潛力都會馬上被激發出來。中國因為人口眾多,許多人真的就是用盡了各種方法想要出頭。在較大的壓力和競爭之下,許多轉赴中國的工作者都因此有了非常多的成長。

 

好壞都放大

 

  到不同的國家工作,會學到的事情是很不一樣的。某一些國家的人民會認為工作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或是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但在中國則顯然不是這麼一回事。相較於台灣,工作或薪資在中國經常代表了成功或失敗的評量標準。也因此,我的個人經驗是,你在台灣的職場上會遇到的很多經驗,無論好的或是壞的,在中國都會放大很多倍。

 

  中國真的就是個大國,很多舞台和空間不是台灣這個島嶼可以提供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台灣,很多職銜掛協理的人,轄下直接管理的就是三位部門經理;但我前一陣子聽某一個在上海工作的朋友說,在他的公司裡,一位協理旗下大概要管50到100位經理!你可以想像得到,如果你需要管三個經理,你負責的工作大概是什麼、薪水又該是多少;再對照一下如果你需要管50位經理,你負責的任務大概會變成什麼樣子、以及公司會支付你多少錢的薪水。

 

  不同規格的工作內容、不同規格的薪資福利待遇。這是很多前往中國的台灣工作者追求的目標,也可能是現階段的台灣越來越難提供(在台灣,這樣的位子大概都已經被其他人佔住了,很少有新的位子產生,你也看不見他們離開這個位子的機會)的。

 

  但壞事也同樣以倍數放大。為了幾百元人民幣的差異而跳槽的故事在中國時有所聞、為了競爭主管的位子而被同事中傷或毀謗,我自己也親眼見過不少次。其他像是收受回扣、在辦公室裡組小圈圈、走旁門左道以求得到升遷...這些事情只要有人的地方本來就都會有,當工作環境的競爭變得激烈,這些行為就隨著被顯著地引發。台灣人向來重視敦厚的美德,很多人到了中國的初期或多或少都吃過一些虧。

 

〈本文未完待續,接下篇

你可能會喜歡

公司不需要負責任的責任制

外加服務費後的服務:酒藏冰淇淋濃縮咖啡

「我不值得你這樣為我」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絕大多數的公司都有薪資保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