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必須要愛,所以弄丟了愛:《好想殺死父母》

 

《好想殺死父母》中文版書封。

 

  現在在你的塗鴉牆上曬著小孩照片的人,其中大概有三成日後會被自己的小孩覺得「要是消失就好了」。也有將近三成左右,子女並不在乎是否能見到她或他的最後一面

 

  當你意識到這個可能性時,會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這些溫馨動態嗎?

 

  日本作家石藏文信透過網路書店進行了一項針對成年人如何看待親生父母的調查,發現接近七成答題者認為「父母的存在本身就是種壓力」,三成七的人想過「要是爸媽不在就好了」,對於自己產生希望爸媽消失的想法,則有五成不覺得是自己的錯。

 

  這些答題者大部分分布在三十到六十歲,他們並不是叛逆青少年。關於「如果有來生,還想不想當父母的孩子」此一問題,超過六成三的人回答了「不知道」或「不想」。而被問到「對父母的負面情感,會因為對方死亡而消失嗎」,六成以上回答「不會」。

 

  這些問題幾乎都是女性回答得更為激烈,如果只考慮女性答題者的話,她們早在小學就產生希望父母去死的想法,想過「要是父母消失就好了」的比例高達四成五,四成的人因為父母干預過度而產生壓力,三成三曾因此產生身心症,五成的人處理父母壓力的方式是「放棄討論,因為爸媽講不聽」。

 

  然而,當問及是否曾因討厭父母而自我厭惡,也是女性更加譴責自己。比較奇特的一點是,女性傾向於希望母親消失,男性傾向於希望父親消失。兩性對於自己家庭內的榜樣角色,都恰得其反地產生了反彈的情緒。

 

  石藏文信對於以上這些人的建議,其實就是放棄「做個好孩子」的想法。他認為,真正有害的想法是譴責自己不該這樣想,勉強自己演出社會期待的樣子。他甚至提出,若真的照顧不來,就把高齡父母送去養護中心吧!讓專業者照顧,比自己弄到精疲力竭想燒炭來得好多了。管他親戚講什麼,又沒有出錢的人最好是閉嘴。

 

  石藏甚至毫不掩飾的說,那些嚷著「即使一命換一命,死都要把小孩生下來」的女性很可怕,因為正常來說人類應該以自己的生存為最高考量,如果自己這條命都可以放棄,那真的該想想看起來崇高的動機背後到底藏了什麼恐怖的情緒。

 

  反過來看,對於賴在家裡不工作不上學的「成年子女」,石藏也同樣建議父母就把他們丟出去自生自滅,因為愛子女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成為可以對自己負責的大人。一邊說著「我都尊重你的選擇啊」,一邊心裡偷偷嘆氣「兒子真沒出息」,然後把眼中看起來像是廢物的兒女養在家裡,是無助於彼此了解的。

 

  因為做父母的,尤其是母親,經常扮演一個犧牲奉獻的角色,而傳統觀念認為子女必須時時刻刻感恩,可是父母也是人,只要跟人相處就會有摩擦,大家很少想像父母子女事實上互相依賴又互相怨恨的狀況,因此怨氣一再累積,最後反而釀成了真正的問題──在現代日本,五成以上的兇殺案發生在父母子女和兄弟姊妹之間。《好想殺死父母》不再是書名裡的隱喻,而是描述現實的句子。如果能夠放棄扮演一個好孩子的角色,保持有距離但理智的互動,其實是完全不必走到這一步的。因此石藏文信一再強調,「孩子不能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未來」,無法愛的對象就不要愛,至少不用彼此毀滅。

 

  父母將子女帶到這個世間,物質上跟心理上都非常辛苦的把他們拉拔長大,人們因此常說「養兒方知父母恩」。但如果子女察覺自己並不想要被生到這世間,這重恩情是否還存在?這種大東亞施恩論述的存在前提,是建立在「出生是很棒的事情」的假設上。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被生出來很棒,越是能夠後設思考生存意義的人,越不可能覺得誕生於世是純粹值得高興的事情。

 

  將生命帶到世界上,是一件武斷的抉擇。因為做了這樣的抉擇而必須負責任,只是剛好而已。為人父母者,如果無法認識到自己並不真的是在「施恩」,而比較接近是在「贖罪」,那麼之後做出各種不尊重子女意願而被討厭的行為,似乎也是可以預期的。因為彼此關係很接近,就擅自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因為自己當初失敗了,所以希望子女成為自己人生RPG遊戲的第二回合;無論子女到幾歲都無法放手,離不開子女的父母。像這樣的父母是很惹人煩的,就連是情侶弄到這種地步也會煩到分手,為什麼有自信因為是父母就不會被討厭呢?

 

  石藏文信的《好想殺死父母》一書中,並不是所有觀點都能讓人認同,譬如他認為自己也嘗試養育孩子(無論是否有血緣)可以昇華對父母的恨意、男性勉強自己育兒不見得是好事,不如多做點其他家事等等。但他背後的真正的命題是大致正確而且值得討論的──稍微保持一點距離、量力而為但不彼此勉強的親子關係,在精神上是比較健康的。即使被說是不肖或者冷漠,都比自殺或者真的殺掉親人來的好。

 

  因為必須要愛,所以弄丟了愛。親人之間的關係有似於此。如果我們可以放棄這份令人窒息的愛,或許真正的愛才能重新生長出來,也說不一定。

 

 

書籍資訊

書名:《好想殺死父母……》 親を殺したくなったら読む本

作者: 石藏文信

出版:光現

日期:2017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沒人提起念博士的這種代價

男女擇偶條件日趨一致

香港,一個關於喪失與守護身分認同的故事:《時代推著我們前行》

《最貧困女子》: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